帮助网络犯罪被判刑两年多|法律定性与司法实践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呈现高发态势。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帮信罪"(即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罪名,且部分案件中被告人被判处两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况屡见不鲜。从法律定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司法实践,对"帮助网络犯罪被判处两年多有期徒刑"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基本法律界定
1. 罪名设立背景
2019年,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首次明确界定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刑法体系。该罪名主要针对那些明知他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物质支持或帮助的行为。
帮助网络犯罪被判刑两年多|法律定性与司法实践分析 图1
2. 法律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构成本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 主观方面:行为人需"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 客观方面:实施了为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 хр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
- 或者通过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手段帮助上游犯罪分子规避监管、扩大犯罪范围。
3. 犯罪形态特征
实践中,本罪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典型行为模式:
(1)贩卖"两卡"(手机卡、银行卡)给诈骗团伙使用;
(2)为犯罪集团搭建网络技术平台或提供运维服务;
(3)参与洗钱环节,帮助转移赃款;
(4)通过互联网进行"吸粉引流",扩大诈骗覆盖面。
司法实践中"被判两年多有期徒刑"的成因分析
1. 犯罪情节的严重性
根据《解释》,本罪处罚幅度依据以下因素确定:
- 涉案金额大小;
- 行为对犯罪活动的帮助程度;
- 是否造成被害人重大损失;
- 行为人是否曾因同类违法受过刑事处罚。
2. 量刑标准
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上游犯罪的具体危害后果;
(2)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大小;
(3)是否存在多次作案、为多个犯罪团伙提供支持等情节;
(4)是否积极配合侦查机关调查,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 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张某贩卖"两卡"案
张某以每张10元的价格收购空白手机卡20张,并以每张30元的价格出售给诈骗团伙。法院审理认为,其行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且情节严重,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典型案例二:李某提供技术支持案
李某为境内外网站提供服务器托管和网络维护服务,在明知该网站从事跨境违法活动的情况下,仍为其持续提供技术保障。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三个月。
当前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1. 罪与非罪的界限
部分案件中存在"模糊地带":
- 行为人是否确实"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 如何界定合法的技术服务与非法助攻行为;
- 边际交易行为的入罪标准。
2. 同一犯罪事实的刑罚差异
不同地区法院在量刑上可能呈现宽严不一的情况,主要受当地司法政策和法官自由裁量权影响。
- 某沿海省份法院对帮助诈骗犯罪的技术支持者多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三年;
- 西部地区部分法院可能根据具体情节判处缓刑或拘役。
3. 从犯认定问题
在共同犯罪中,如何准确区分主从犯是实践中的一大难点。通常情况下:
- 组织者、策划者会被认定为主犯;
- 接受指示单纯提供支持的人员会被认定为从犯,从而获得较轻处罚。
防范与治理对策建议
1. 完善立法
(1)建议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具体情节和量刑标准作出更加细化的规定;
(2)增加对累犯、拒不如实交代等情形的加重处罚条款;
(3)明确"明知"的认定标准,减少司法歧义。
2. 源头治理
(1)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监管,特别是通讯运营商、银行金融机构应强化审查;
(2)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侦查机关对新型犯罪手段的研究;
(3)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开展针对性强的普法宣传。
3. 司法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需严格审核证据链条,避免"客观归罪";
(2)准确区分不同行为人的主观恶意程度和客观作用大小;
(3)积极引导被告人退赃退赔,作为量刑的重要考量因素。
帮助网络犯罪被判刑两年多|法律定性与司法实践分析 图2
与警示
通过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判处两年多有期徒刑案件的分析司法机关在惩治此类犯罪时始终坚持宽严相济原则。广大社会公众仍需提高警惕,意识到随意出租出售账户卡号或参与其他可能涉"黑产"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演进,与之伴生的各种违法犯罪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只有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升网络安全意识,方能有效避免误入歧途,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