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准备不是正当防卫:关于正当防卫的新认识与实践
正当防卫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确认的一种法律制度。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被明确规定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对侵害者采取必要的制止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设立,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关于正当防卫的争议不断,尤其是在防卫准备与正当防卫的界限上,存在诸多模糊认识。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正当防卫实践提供新的认识与启示。
正当防卫与防卫准备的概念及区别
1.正当防卫的概念及特点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采取必要的制止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具有以下特点:(1)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2)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3)防卫行为与被侵害的权利之间应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4)防卫行为不应超过必要限度,即不能造成不必要损害。
2.防卫准备的概念及特点
防卫准备是指在面临潜在威胁时,为制止可能发生的非法侵害,采取的准备性措施。防卫准备具有以下特点:(1)防卫准备行为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2)防卫准备行为不具有必要性,即在实际发生侵害之前采取;(3)防卫准备行为与被侵害的权利之间不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4)防卫准备行为可能造成损害。
防卫准备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正当防卫与防卫准备的分界点在于防卫行为是否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如前所述,正当防卫是指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采取的制止行为,而防卫准备是指在面临潜在威胁时为制止可能发生的非法侵害采取的准备性措施。如果防卫行为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那么该防卫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如果防卫行为针对的并非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那么该防卫行为属于防卫准备。
关于正当防卫的新认识与实践
1.正当防卫的新认识
(1)防卫准备不是正当防卫。尽管防卫准备行为可能在实际发生侵害之前采取,但它并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因此不属于正当防卫。
(2)防卫行为必须在实际发生侵害时才能进行。只有在实际发生非法侵害时,防卫行为才具有必要性,才能属于正当防卫。
2.正当防卫的实践
(1)判断防卫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应重点关注防卫行为是否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
(2)在实际发生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进行制止,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3)在防卫过程中,应注意防卫行为与被侵害的权利之间应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过度防卫。
防卫准备与正当防卫的分界点在于防卫行为是否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只有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的防卫行为才能属于正当防卫,而在此之前的防卫准备行为则不具有正当防卫性质。对于防卫行为的认定,应重点关注其是否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只有在实际发生非法侵害时,采取防卫行为进行制止,才能属于正当防卫,并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程中应注意防卫行为与被侵害的权利之间应存在合理的比例关系,避免过度防卫。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