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解析——法考重点深度解读

作者:久往我心 |

在中,"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是历年高频考点,也是众多考生容易混淆的难点之一。正确识别和理解两者的区别,不仅关系到单选、多选题的答对率,更是准确运用法律条文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系统阐述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主要区别,帮生突破这一难点。

概念界定: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基本内涵

1. 紧急避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紧急避险是指在合法权益面临紧迫危险时,行为人采取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方式以保全自己的或他人的权利的行为。其关键特征在于: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解析——法考重点深度解读 图1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解析——法考重点深度解读 图1

危险现实且紧迫

行为针对的是第三人

损害具有不得已性

2. 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核心要件:

正当防卫是公民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合理措施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行为的行为。其成立需具备以下条件:

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行为针对的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在不法侵害处于进行状态时实施

界分标准: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核心区分

1. 行为对象区别:

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人合法权益,行为对象独立于危险源。

正当防卫针对的是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的行为人本人。

2. 危险来源分析:

紧急避险所面临的危险通常是自然灾祸、动物侵袭或特定设备故障等非行为人因素引发的。

正当防卫直面的是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的威胁。

3. 行为方式差异:

紧急避险需要向第三人转嫁风险,是将损害从本人转移到他人身上。

正当防卫是在对抗不法侵害的过程中进行的自卫或协防。

4. 内在意志要素:

紧急避险包含着"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带有被迫性。

正当防卫则体现出主动防御意识,具有对抗性质。

法律条文比较:刑法规定之异同

1. 刑法规范对比:

紧急避险:《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者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损害,不得已采取的紧急措施。"强调向第三人转移风险。

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

2. 特殊主体限制:

紧急避险排除了处于特定职责的人群(如军人),他们不能以紧急避险为由逃避本应履行的义务。

正当防卫则没有这种限制。

适用范围:司法实践中常见类型

1. 紧急避险典型案例:

甲为躲避持刀追杀,撞倒路边行人的行为构成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解析——法考重点深度解读 图2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解析——法考重点深度解读 图2

民用客机飞行员在飞机故障时改变航线导致部分乘客受伤属于紧急避险

2. 正当防卫典型判例:

路人制止正在进行的抢劫行为致侵害人受伤属于正当防卫

商家对恶意讹诈者采取强制措施维护门店权益也是正当防卫

区分意义:正确认定的关键

1. 刑法律责任之别:

紧急避险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正当防卫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2. 民事赔偿义务差异:

紧急避险情况下,受害人往往享有请求补偿的权利。

正当防卫中行为人一般不负民事责任。

3. 制定法律策略时的考量:

面对不同情境选择适用不同的制度,直接影响法律责任认定。

注意事项:避免混淆的关键点

1. 准确识别危险来源:

危险是否由他人不法行为引起

是否存在直接控制危险的可能性

2. 确认行为对象指向:

行为作用于第三人还是加害者本人

行为结果如何影响权利义务关系

3. 判断行为限度合理性:

采取的手段与紧急程度是否匹配

是否造成明显超过必要损失的结果

通过本文系统梳理,读者可以清晰辨析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之间的差异。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识别和适用这些制度更是维护法律严肃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希望本文能为备考法考的朋友提供有益指导。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