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达谈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界限与法律条款
随着社会治安状况的逐步恶化,正当防卫问题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采取必要的手段制止非法侵害行为的一种合法行为。对于正当防卫的界限和法律条款,一直是法律界和实践界争议的焦点。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正当防卫的界限与法律条款进行探讨。
正当防卫的内涵与外延
1.正当防卫的内涵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采取必要的手段制止非法侵害行为的一种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的核心要件包括: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采取必要的手段、制止非法侵害行为。
2.正当防卫的外延
正当防卫的外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制止犯罪行为。即为了制止犯罪分子继续实施犯罪行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采取必要的手段对犯罪分子进行侵害;(2)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即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防止侵害者继续实施侵害行为,采取必要的手段对侵害者进行侵害。
正当防卫的界限
1.非法侵害行为已经停止
对于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只有在非法侵害行为已经停止或者即将停止的情况下,防卫行为才构成正当防卫。如果非法侵害行为已经停止,防卫行为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
梁宏达谈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界限与法律条款 图1
2.防卫行为与非法侵害行为相当
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应当与非法侵害行为相当。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应当根据非法侵害行为的性质、防卫行为的性质以及防卫行为的目的等因素进行判断。
3.不追求非法侵害者超过正当防卫限度的损害
正当防卫的目的在于制止非法侵害行为,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防卫行为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不追求非法侵害者超过正当防卫限度的损害。如果防卫行为导致非法侵害者超过正当防卫限度的损害,则防卫行为就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法律条款
1.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对侵害者造成损害或者使侵害者不能继续实施侵害行为的措施,对侵害者不构成犯罪。”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利免受损害,采取的对侵害者造成损害或者使侵害者不能继续实施侵害行为的措施,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与其他相关概念的界定
正当防卫与正当免责、正当防卫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界定如下:(1)正当免责是指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即使行为人的行为超出了正当防卫所需的程度,也可能不构成犯罪。这些特定的情况主要包括:防卫行为与非法侵害行为相差悬殊、防卫行为是为了使非法侵害者不能继续实施侵害行为而采取的、防卫行为对非法侵害者造成了轻微的损害等;(2)正当防卫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界定主要依据防卫行为的目的和非法侵害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如果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非法侵害行为,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而非法侵害行为已经停止或者即将停止,则防卫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则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权利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当防卫的界限与法律条款是实践中的难题,需要法律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探讨,共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正当防卫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