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动机与目的|理论辨析与司法实践

作者:枷锁 |

何谓犯罪动机与目的?

在刑法学理论中,犯罪动机和目的是犯罪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关键要素。犯罪动机是指促使犯罪人实施特定行为的内心起因或原动力,而犯罪目的则是指向某种预期后果的心理态度。两者的区分在于:犯罪动机更多关注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犯罪目的则聚焦于行为所追求的具体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犯罪动机可以分为情感型、利益型和混合型等类别;犯罪目的则包括手段意识与结果意识两种类型。在司法实践中,二者虽不影响定罪基础,但对量刑具有重要影响。在故意杀人案件中,若犯罪目的是为勒索财物,则可能从重量刑。

我国学者就开始犯罪动机的立法化研究,认为有必要在刑法修正案中增加相关条款,以更精准地指导司法实践中的量刑工作。

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基本理论

犯罪动机的概念与性质

犯罪动机是驱动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包括:

犯罪动机与目的|理论辨析与司法实践 图1

犯罪动机与目的|理论辨析与司法实践 图1

1. 情感型动机:如仇恨、报复引发的暴力犯罪;

2. 利益型动机: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盗窃、诈骗等;

3. 混合型动机: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经济目的,因债务纠纷引发的杀人案件。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类似于“引擎”和“车轮”。动机提供动力,但最终的行为还要受外部条件和法律规范的影响。正是基于这一特性,司法实践中犯罪动机通常需要结合具体案情综合判断。

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区别

在逻辑层面,二者存在显着差异:

犯罪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实施行为?”这个问题;

犯罪目的:关注的是“希望通过行为达到什么结果?”

在一起抢劫案中:

犯罪动机可能是“为了筹集赌债”;

犯罪目的则是“将受害人财物据为己有”。

国外相关立法经验

美国的立法实践

在美国,犯罪动机与司法量刑密切相关。《联邦量刑指南》明确规定:

1. 若犯罪系基于种族歧视、宗教歧视或针对特定群体,则应从重量刑;

2. 若犯罪是为获取非法利益,则可在基准刑的基础上增加刑期。

德国的理论创新

德国刑法学者提出的“目的行为论”对犯罪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强调:

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在定罪中的作用;

意图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框架帮助法官更准确地判断行为人的真实心理状态。

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立法缺失的困境

目前,我国刑法典中并未对犯罪动机和目的设置专门条款。导致司法实践中:

1. 动机和目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2. 量刑标准缺乏统一性。

在一起因债务纠纷引发的杀人案中,不同法院可能会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

刑罚裁量中的争议

在死刑案件中,犯罪动机是否影响量刑争议颇多:

支持者认为,残酷的作案手段和卑劣动机应作为从重量刑的情节;

反对者则担心,主观因素过多可能导致“同案不同判”。

犯罪动机与目的|理论辨析与司法实践 图2

犯罪动机与目的|理论辨析与司法实践 图2

未来发展方向

立法层面的建议

1. 在刑法修正案中增加关于犯罪动机与目的的相关条款;

2. 明确不同类型犯罪动机的具体量刑标准。

司法实践中的改进方向

建立更完善的司法解释体系;

加强法官业务培训,提升对复杂案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设立专家论证机制,在疑难案件中引入心理学专家意见。

犯罪动机与目的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是我国刑法学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对国内外立法经验的借鉴和本土实践探索,逐步构建更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性,也能为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全文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