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累犯概念及其适用研究
刑法累犯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因多次违法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累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两次以上违法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
刑法累犯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 累犯必须是具有连续性质的犯罪行为。即前一次犯罪行为尚未结束,便又犯下了第二次犯罪行为。这种连续性表明,累犯是在一次犯罪行为未得到有效惩罚的情况下,又继续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
2. 累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法累犯往往在一次或多次犯罪行为中,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后果,如损害公私财产、侵犯他人生命、身体等。这种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表明,累犯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3. 累犯应受到更为严厉的刑事处罚。为了充分体现对累犯的严惩,我国《刑法》对累犯的规定了比非累犯更为严厉的刑事处罚。如在主犯的情况下,可以对累犯从重处罚;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可以对累犯加重处罚。
刑法累犯概念的建立,有助于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更加科学、准确、清晰地认识和处理犯罪问题,以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有效惩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刑法累犯概念及其适用研究图1
刑法累犯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实施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在我国《刑法》中,累犯条款的规定为:在刑法生效期间,行为人再实施犯罪的,从重处罚。这种规定体现了我国刑事立法对累犯的严惩立场,也体现了对累犯的严厉打击和预防。对于累犯概念及其适用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刑法累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累犯概念的内涵
累犯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行为人多次实施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犯罪分子。累犯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多次性;这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行为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二)累犯的外延
累犯的外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实施犯罪行为,且这些犯罪行为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实施过多次犯罪行为,且这些犯罪行为已经追究过刑事责任,但在最近一次犯罪行为发生前,曾经实施过犯罪行为。
刑法累犯适用的原则与场合
刑法累犯概念及其适用研究 图2
(一)原则
1. 多次性原则。累犯的成立必须以行为人多次实施犯罪行为为前提。
2. 严重社会危害性原则。累犯的行为必须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3. 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累犯的行为必须被追究刑事责任,才能适用累犯条款。
(二)场合
1. 普通犯罪场合。对于普通犯罪,如果行为人具有多次性,且这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可以适用累犯条款。
2. 特别犯罪场合。对于特别犯罪,如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等,可以不考虑行为人的多次性,但必须考虑其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性。
刑法累犯适用的具体问题研究
(一)多次性问题的处理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累犯时,应当以行为人实施的具体犯罪行为数为依据。对于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应当分别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对于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累加处罚。
(二)严重社会危害性问题的处理
在判断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时,应当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从行为的具体危害结果、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对于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应当依法认定为累犯。
(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性的处理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累犯时,不仅要考虑行为人的多次性和严重社会危害性,还要考虑行为人是否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性。对于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性的行为人,应当适用累犯条款。
刑法累犯概念是我国刑事立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预防和打击累犯犯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累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具体案件情况,准确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累犯,从而为打击累犯犯罪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