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探析

作者:ID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现象日益猖獗。从传统的盗窃、诈骗到新型的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犯罪分子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法活动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季度,厅破获的网络案件数量较去年同期了45%,其中超过60%的案件涉及跨境作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便捷性和开放性为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土壤。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环境弱化了人们的身份意识,降低了道德约束感。一项针对监狱 inmates 的调查显示,85%的网络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感到比传统犯罪更低的心理负担。

社会环境因素对网络犯罪心理的影响

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探析 图1

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探析 图1

(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任何人均可通过简单的培训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根据科技公司的统计报告,2023年新增网民中有一半以上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网络安全防护的滞后性

尽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仍存在较大漏洞。根据安全公司发布的年度报告,2023年平均每隔15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重大网络攻击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利用了技术防护的盲区。

犯罪心理诱因分析

(三)虚拟空间中的身份认同障碍

在现实社会中不被重视或存在社交障碍的人群,在虚拟空间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心理研究机构调查发现,超过70%的网络犯罪分子存在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

(四)即时 gratification 的满足

网络犯罪往往具有高回报低风险的特点。一位来自局的警官在采访中提到:"很多嫌疑人表示,通过网络犯罪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收益,这种即时满足感是促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技术滥用倾向的形成机制

(五)专业技能与法律意识的失衡

随着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网络安全相关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关的法律普及却未能同步跟进。

(六)网络空间的道德滑坡现象

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道德约束体系被弱化。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民曾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过网络暴力或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这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预防与治理对策

(七)完善法律规范体系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细化网络空间的法律界定;

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探析 图2

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探析 图2

2. 加强跨境协作机制建设;

3. 提高网络犯罪量刑标准的科学性。

(八)强化网络安全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系,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九)构建多层次防护体系

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完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网络治理,形成多方协作的防控机制。

(十)建立犯罪预防预警机制

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网络犯罪行为预测模型。通过实时监控和风险评估,实现对潜在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

(十一)推进国际执法

鉴于网络犯罪具有典型的跨国性特征,建议加强与国际执法组织的,推动相关法律文书的互认和执行机制建设。

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施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技术防护能力、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等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跨学科研究,构建起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以上内容摘自厅与科技大学联合发布的《网络犯罪心理特征研究报告》(2023年版)。如需引用,请注明资料来源。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