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新探索

作者:GG |

关键词提取:

网络寄递犯罪;法律适用;社会治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物流行业的繁荣,网络寄递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便捷的商业模式也为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寄递违禁品的犯罪活动屡见不鲜,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秩序,也对公共安全构成了巨大风险。在此背景下,法律界和执法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分析网络寄递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应对策略,以期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此类犯罪的预防与打击。

网络寄递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检察机关在办理寄递违禁品犯罪案件中发现,此类犯罪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犯罪类型多样化

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新探索 图1

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新探索 图1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寄递的违禁品种类繁多,包括毒品、枪支弹药、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等。2017年至2020年期间,检察机关办理的相关案件中涉及甲基()达7189.9千克,2085.4千克,2034.2千克,624.7千克,207.7千克。假冒伪劣商品、野生动物制品等也通过寄递渠道流入市场。

2. 作案手段隐蔽化

犯罪分子多利用网络进行“人货分离”操作。他们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虚拟货币完成资金结算,并使用加密通信工具(如国外聊天软件或阅后即焚的小众通讯软件)进行联络,进一步增加了案件侦破的难度。

3. 寄递渠道便捷化

现代物流体系的完善为犯罪分子了便利。他们常常通过雇佣“跑腿”、快递驿站或其他中间人完成寄递环节,避免直接接触货物或资金,从而规避执法部门的打击。

4. 法律适用复杂性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网络寄递犯罪中的法律责任成为一个难点。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与从犯的责任认定问题;在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准确判断犯罪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性质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网络寄递犯罪的危害与防范对策

危害性分析:

网络寄递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安全风险增加。

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新探索 图2

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新探索 图2

违禁品通过寄递渠道流入社会,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毒品的扩散会导致吸毒人数增加,进而引发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枪支弹药的存在则可能成为暴力犯罪的工具。

2. 社会治理难度加大。

网络技术的匿名性和全球化特点使得犯罪分子可以迅速转移资金和货物,传统的地域性执法模式难以应对这种新型犯罪形式。

3. 法律制度滞后性显现。

当前的法律法规在针对网络寄递犯罪时显得力不从心。在跨境寄递案件中,如何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仍是一个待解难题;在技术层面的定罪量刑标准也缺乏统一性。

防范对策:

为有效应对网络寄递犯罪带来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针对网络寄递犯罪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明确规定快递企业对寄件人的身份认证、货物来源的核实义务。

2. 加强执法协作机制。

网络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和隐蔽性特点,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检察院等执法部门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打击。

3. 提升技术手段应用水平。

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寄递活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分析快递单号、支付记录等信息,识别异常包裹并及时拦截。

4. 加强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

寄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法律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鼓励社会公众对可疑寄递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检察建议与

在近期召开的“网络寄递犯罪分析与防范研讨会”上,来自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就如何打击和预防网络寄递犯罪建言献策。会议指出,应对这一新型犯罪形式需要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1. 法律适用层面:

需要明确区分不同参与者的法律责任。在共同犯罪中,组织者、策划者与普通执行者的责任认定应当有所区别;在技术应用方面,应当准确界定“帮助犯”的适用范围。

2. 制度建设层面:

应当建立统一的寄递行业监管体系,完善快递企业的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督机制。推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网络寄递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3. 社会治理层面:

在提升执法打击力度的应当加强预防性治理。可以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寄递犯罪危害性的认识;在教育系统中增加相关内容,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网络寄递犯罪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治理手段和技术应用,有效遏制此类犯罪活动的蔓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我们相信,在理论界和实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必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