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致害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正当防卫的内涵与外延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必要的防卫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处罚。对于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应当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看管和治疗。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往往容易引起争议。特别是在面对严重暴力犯罪时,如何界定"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及"必要限度"成为了判断防卫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因素。
赵被抢劫致害案的基本情况
正当防卫致害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图1
201X年X月X日深夜,赵在其所经营的日杂店遭遇犯罪嫌疑人王、刘实施抢劫。作案分子手持凶器进入店铺后,对赵进行威胁并强行抢夺钱财。在激烈反抗过程中,赵头部受伤倒地。随后,王持刀近赵要害部位时,惊恐之下,赵捡起店内物品将王击打致死。
案件侦破后,机关认定赵防卫行为属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犯罪分子正在实施抢劫这种严重暴力犯罪,但防卫人的行为并未等到不法侵害结束即采取了极端手段,因此其防卫行为已经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构成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的法律适用问题
1.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成立正当防卫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 防卫意图:必须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本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 不法侵害的存在: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
- 时间限制: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过程中实施
- 对象特定: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
2. 必要限度的具体界定
尽管法律并没有对"必要限度"作出具体量化规定,但司法实践中通常要求防卫行为与所受到的不法侵害之间存在相当性:
- 一般情况下,防卫手段应当与不法侵害手段相适应
- 对于严重暴力犯罪,在采取防卫行为时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限度
3. 特殊防卫情形
《刑法》第20条第2款明确规定:"犯故意杀人、、 robbery、绑架等严重危害人体安全的暴力犯罪的,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特别规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 严重暴力犯罪往往会对受害人的人身安全构成致命威胁
- 即使防卫强度超过一般限度,为了保护更大的法益,仍然应当在法律上予以特殊对待
正当防卫案件的认定要点
1. 防卫意思的判断
- 必须是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 排除因其他原因引发的行为
2. 时间条件的要求
- 防卫必须发生在不法侵害进行过程中
- 不包括事后防卫和预先防卫
3. 对象特定性的审查
- 只能在侵害人本人的身体上实施
- 不能针对与侵害行为无关的第三人
4. 限度要素的把握
- 需要综合考察案件具体情节,包括侵害的程度、方式、所造成的后果等
- 注意区分不同侵害类型下的适度标准
案件争议的核心问题
在赵抢劫案中,有以下两个核心争议点:
1. 防卫过当的认定是否准确?
- 看守所供认显示,犯罪分子意图将店主杀害灭口
- 赵是在王持刀近的关键时刻采取了防卫行为
- 法院认为该行为不属于特殊防卫情形
2. "必要限度"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 如何界定普通暴力与严重暴力犯罪场合下的防卫限度
- 特殊防卫条款适用的条件是否需要更为严格地把握
法律适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法律条文的模糊性
- 《刑法》第20条关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规定较为原则
- 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度"的具体标准存在分歧
2. 个案裁量的宽严不一
- 同类案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可能会得出不同的
- 影响法律统一性和权威性
3. 与社会一般认知的冲突
- 人民群众对正当防卫制度存在朴素的理解和期待
- 司法判决有时可能偏离公众的正义感知
完善建议
1. 明确特殊防卫条款的适用范围
- 列举具体的严重暴力犯罪类型,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权滥用
- 明确"正在实施"的时间界限
2. 细化正当防卫制度的具体规定
- 对"必要限度"作出更系统的解释
- 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和操作指南
3. 建立案例指导机制
- 发布典型案件裁判文书,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 指导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处理
正当防卫致害者的法律责任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图2
4. 加强法治宣传工作
- 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正当防卫制度
- 减少"见义勇为"与"防卫过当"的矛盾冲突
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于特殊防卫条款的理解和适用,应当立足于法益衡量的角度,在确保社会公共利益的也要兼顾防卫人的合法权利。
在司法实践中,既要防止过分苛责于防卫人,导致其不敢实施防卫行为;也要避免放纵防卫过当犯罪,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法律规定和加强实务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价值。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