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仲裁还能起诉:合同条款设计与法律适用
在商事活动中,当事人为了高效解决纠纷,往往会事先通过合同约定争议解决方式。约定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的模式越来越普遍。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某些合同在约定将争议提交仲裁的又允许当事人保留提起诉讼的权利。这种“约定仲裁还能起诉”的情形,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
约定仲裁还能起诉:合同条款设计与法律适用 图1
本文旨在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探讨“约定仲裁还能起诉”这一条款的法律效力、适用范围以及其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从事商事活动的企业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在设计争议解决条款时提供有益参考。
约定仲裁与诉讼并存条款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一)何谓“约定仲裁还能起诉”
在合同中,通常会有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条款。常见的争议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将争议提交至某一特定的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二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一些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会在约定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又明确记载“如对本条款有争议,任何一方均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条款设置。
这种约定仲裁和诉讼的情形,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矛盾,但反映了当事人在争议解决方式上的某种妥协与平衡。它既体现了当事人希望借助专业仲裁机构解决纠纷的意愿,又保留了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的权利。
(二)条款的表现形式
实践中,“约定仲裁还能起诉”的条款通常会以以下几种形式出现在合同中:
1. 并列式规定:即在争议解决条款中提到“提交仲裁”和“提起诉讼”。“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 ">约定仲裁还能起诉:合同条款设计与法律适用 图2
“约定仲裁还能起诉”条款的潜在风险与法律后果
(一)引发冲突的可能性
1. 管辖权冲突
当事人选择仲裁和诉讼两种争议解决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法律程序启动。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则申请仲裁机构裁决,这就可能造成两个独立的司法程序并存的局面,增加案件处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
2. 法律适用冲突
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在法律适用上可能存在差异。仲裁机构通常会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而法院在审理时则受制于属地法原则。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同一纠纷在不同程序中出现不同的裁判结果。
(二)对司法统一的影响
“约定仲裁还能起诉”的条款可能对我国统一的司法实践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1. 削弱仲裁的排他性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有效的仲裁协议应当排除法院对同类案件的管辖权。如果允许当事人选择仲裁和诉讼,则会模糊这一界限,影响仲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增加司法资源浪费
当同一纠纷在不同的争议解决程序中被重复处理时,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也加重了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
(三)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
1. 权利滥用的风险
一些不诚信的当事人可能会利用“约定仲裁还能起诉”条款,在对方已经提起仲裁的情况下,另行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拖延时间或增加对方的经济压力。
2. 加重举证责任
如果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进行,当事人需要在两个不同的程序中重复举证,这无疑会增加其诉讼成本和时间投入。
完善“约定仲裁还能起诉”条款的法律建议
(一)明确法律规定
为了减少实践中的争议和冲突,应当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规定“约定仲裁还能起诉”的合法性问题。
1. 可以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选择仲裁和诉讼两种争议解决方式的,应当视为其放弃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权利;
2. 建议统一解释《仲裁法》第五条的适用范围,明确排除性规定的内容。
(二)规范合同条款
建议企业在起合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矛盾的表述。如果确有必要约定仲裁和诉讼两种方式,则应当明确规定以下
1. 当事人放弃通过仲裁解决争议的权利;
2. 具体情况下允许提起诉讼的情形;
3. 在发生纠纷时优先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
(三)加强司法协调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应当加强对“约定仲裁还能起诉”条款的审查力度,必要时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说明或证据材料。应当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同一案件在不同程序中的协调统一。
“约定仲裁还能起诉”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对争议解决方式多样性的支持与限制之间的矛盾。尽管这种条款在合同中较为常见,但其合法性和后果仍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未来立法和司法机关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规范,在保障仲裁制度权威性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企业和法律工作者也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尽量避免因条款表述不清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