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为何又称做笔录
保候审,为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羁押,但尚未作出判决的一种临时性措施。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警方逮捕之日起,侦查机关便开始进行侦查,而保候审正是侦查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手段。在些情况下,侦查机关会在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审讯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手续便告完成。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取保候审后又称做笔录”的说法,那么这一现象究竟背后的法律依据和内涵为何呢?
我们应当明确“笔录”一词在法律中的含义。笔录,是指侦查、审查、审判过程中,使用文字或者电子方式记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证人、其他人员或者其他相关情况的言辞、行为、情况等内容的文字材料。笔录是证据的一种形式,具有法律效力。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笔录和其他材料,及时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聘请的律师查看。”《、最高人民检察院、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排除非法证据规定》)也明确规定:“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笔录和其他材料,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聘请的律师出示,听取意见。”笔录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证据。
“取保候审后又称做笔录”这一说法究竟有何含义呢?事实上,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5条所规定的“取保候审的决定”与《笔录》两个概念的结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5条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决定取保候审。”可见,取保候审是侦查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羁押措施。而笔录则是侦查机关在取保候审期间,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言语、行为、情况等进行记录的一种方式。换言之,取保候审后又称做笔录,是指在取保候审期间,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情况进行的记录和汇报。
从实践来看,取保候审后又称做笔录,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取保候审期间,侦查机关会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情况定期进行记录和汇报,确保案件进展情况得到及时跟踪和掌控。笔录的 existence也为案件后续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在审判阶段,侦查机关可以依据笔录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为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提供重要的依据。
“取保候审后又称做笔录”这一说法,既体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和笔录的相关规定,也反映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种现实做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而言,取保候审是侦查过程中的一种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措施,而笔录则是侦查机关对案件进展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报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制度。
取保候审后为何又称做笔录 图1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