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法律后果及处理方式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依法解除羁押并予以一定条件的监督。具体而言,取保候审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权利,确保其能够按时参加庭审或配合调查。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人员可能会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违法犯罪或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这种行为被称为“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被取保候审的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将会面临以下几种法律后果: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法律后果及处理方式 图1
1. 撤销缓刑或取保候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不履行相关义务的,司法机关有权撤销其取保候审措施,将其重新羁押。具体而言,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无论新罪与原罪是否有关联,都将被视为新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将立即撤销取保候审,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或其他强制措施。
2. 加重刑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再次犯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管规定,情节严重尚未构成新罪的,则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如果构成新的犯罪,则应将前后两罪合并处罚,实行数罪并罚。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可能会导致其原本被宣告的轻刑改判为更重的刑罚。
3. 不得申请新的取保候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已经被撤销取保候审或者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再具备重新申请取保候审的资格。这意味着其将被继续羁押,直至案件最终处理完毕。
4. 影响个人信用和社会评价
即使暂时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行为也会对个人信用记录和社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这类行为可能会导致其失去工作、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社会资源。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处理方式
对于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情况,司法机关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立即重新羁押
一旦发现被取保候审人员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或违反规定,司法机关将立即撤销其取保候审,并依法对其进行刑事拘留或其他强制措施。这样做旨在防止其继续危害社会或者逃避法律追究。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法律后果及处理方式 图2
2. 启动新的刑事诉讼程序
对于新犯的罪行,需要重新启动相应的刑事侦查、起诉和审判程序。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新的犯罪行为可能会被单独定罪量刑,也可能与原案一并处理,实行数罪并罚。
3. 撤销缓刑或加重原有刑罚
如前所述,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违法犯罪,司法机关不仅会撤销其缓刑或取保候审措施,还可能根据新罪的性质与情节加重对其原有的刑罚处罚。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具体情形
实践中,被取保候审人员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情形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具体情形:
1. 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
如果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未经司法机关批准擅自离开指定住所或者规避监管,则视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行为,将导致其取保候审资格被撤销,并面临重新羁押的风险。
2. 再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被取保候审人员再次实施盗窃、诈骗、暴力犯罪等违法行为,将会被视为新的犯罪行为,不仅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可能在其原有案件的处理中面临更加严厉的处罚。
3. 不遵守相关管理规定
即使没有再次违法犯罪,但如果被取保候审人员不按规定定期到机关报到、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居住地或者不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则属于违反取保候审管理规定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这种行为将导致其取保候审资格被撤销,并可能被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法律救济
对于被取保候审人员来说,虽然在取保候审期间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但如果其认为司法机关的相关决定或措施不公,仍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1. 提出申诉
如果被取保候审人员认为司法机关的相关决定存在错误或者不当之处,可以依法向作出决定的机关、检察院或法院提出申诉。
2. 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对于下级司法机关作出的决定不服,可以向上级机关申请复议,要求重新审理相关案件。
3. 委托律师进行辩护
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遇到不公正待遇,被取保候审人员可以通过委托专业律师进行法律辩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旨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基本权利。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则会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司法实践证明,绝大多数被取保候审人员都能够遵守相关规定并配合司法机关调查,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做到。必须严格依法处理那些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错的行为,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被期待通过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最大限度地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