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侮辱诽谤该怎么办

作者:GG |

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不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其提供担保或者交纳保证金后,由机关、检察院或法院决定不予羁押,而令其暂时自由生活。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保障人权,防止因羁押对嫌疑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在取保候审期间,尽管嫌疑人暂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仍然需要遵守相关法律义务。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地;遇到紧急情况需立即向执行机关报告等。这些规定虽然限制了嫌疑人的部分自由,但也为嫌疑人提供了重新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人员可能会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的侮辱或诽谤。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更是对嫌疑人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如护自身权益,便成为每个取保候审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侮辱诽谤该怎么办 图1

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侮辱诽谤该怎么办 图1

取保候审期间被他人侮辱诽谤的具体表现形式

实践中,取保候审人员可能会遇到各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言语上的侮辱,也包括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的诽谤。具体表现为:

1. 当面羞辱:部分人在得知他人处于取保候审状态后,可能会故意对其进行羞辱性言论攻击。

2. 网络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都转移到了线上。行为人可能通过群、朋友圈或微博等发布对嫌疑人的恶意评论。

3. 捏造事实:有些人在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报复心理,可能会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意图损害嫌疑人的社会形象。

这些行为不仅会让嫌疑人感受到极大的精神压力,还可能导致其在社会交往中遇到严重的障碍。在求职、婚姻等重要人生节点上,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应对取保候审期间被侮辱诽谤的具体措施

面对他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实施的侮辱诽谤行为,受害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 保存证据

- 立即对相关侮辱或诽谤行为进行证据固定。

- 录音录像:如果对方是在公共场合实施侮辱,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 截屏保存:如果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应立即截图并保存相关网页信息。

- 证人证言:尽量找到在场目击者或能够证明事实真相的人。

2. 提起民事诉讼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至第1030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名誉权和荣誉权。任何人若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受害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损失。

受害人可以通过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来支持诉求。

3. 追究刑事责任

- 如果侮辱或诽谤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侮辱罪”或“诽谤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嫌疑人可以向机关报案并要求刑事立案。

立案追诉条件:

- 严重的侮辱或诽谤行为;

- 对受害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或带来严重精神损害;

- 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直接故意。

4. 申请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

-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对嫌疑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可以向司法机关提出心理疏导请求。

- 也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全面维护。

5. 向司法机关反映情况

- 如果侵权行为是在司法程序中发生(在法庭内外),可以直接向主审法官提出异议,并要求采取措施制止不当言论。

司法实践中对类似案件的处则

根据《关于适用人格权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相关条款,法院在审理侮辱诽谤案件时,会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 侵权手段的恶劣性:是否采用公开侮辱、恶意传播等方式。

2. 损害后果的严重性:包括受害人社会评价度的下降程度,是否造成重大精神伤害等。

3.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若有预谋或多次实施侵权行为,则会加重其法律责任。

在刑事责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对侮辱罪和诽谤罪做了明确规定: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侮辱诽谤该怎么办 图2

在取保候审期间遭受他人侮辱诽谤该怎么办 图2

- 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何预防取保候审期间的权利被侵犯

为有效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取保候审人员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 提高法律意识

- 了解自身在取保候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

- 熟悉相关法律条文,以便在受到侵害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2. 保持低调

- 在取保候审期间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是避免与有不良记录或冲动型人格的人发生矛盾。

3. 加强自我保护

- 出门时尽量结伴而行,特别是在夜间;

- 遇到威胁性言论时,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对峙。

4. 建立信任网络

- 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沟通;

- 获得专业律师的指导和帮助。

取保候审期间虽然获得了暂时自由,但面临的法律风险却并未完全消除。遇到他人实施侮辱或诽谤行为时,必须采取合理措施积极应对:

- 及时保存证据,为后续维权做好准备;

- 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

- 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和支持;

- 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任何人在享有自由的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对于取保候审人员而言,理解相关法律规定,掌握自我保护技巧,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所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