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客观预备性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共同故意,而在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要求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目标。共同犯罪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 partners,即在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共同达到犯罪目标;二是帮凶,即在主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帮助主犯达到犯罪目标。
共同犯罪的客观预备性
客观预备性,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人虽然未参与犯罪行为,但其在犯罪过程中起着支持和促进犯罪的作用,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人。客观预备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准备工具、材料
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往往需要准备一些工具、材料,如盗窃工具、毒品等。这些物品虽然未直接参与犯罪,但其在犯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准备这些物品的行为应认定为客观预备性。
2. 参与犯罪计划的制定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通常需要共同制定犯罪计划,明确犯罪目标、分工、时间、地点等。参与犯罪计划的制定,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其在犯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认定为客观预备性。
3. 提供犯罪支持
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通常需要提供犯罪所需的支持,如资金、场所、交通工具等。这些支持虽然未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其在犯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提供这些支持的行為应认定为客观预备性。
4.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逃避法律追究。如在犯罪行为发生后,犯罪分子通过种途径掩盖犯罪事实、毁灭证据等。这些行为虽然在主观上是犯罪分子的个人行为,但在客观上对共同犯罪起到了支持和促进作用,应认定为客观预备性。
5. 其他有助于共同犯罪的行为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可能还会实施一些其他行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在客观上对共同犯罪产生了支持和促进作用。这些行为应认定为共同犯罪的客观预备性。
共同犯罪的客观预备性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人虽然未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其在犯罪过程中起着支持和促进犯罪的作用,应认定为共同犯罪人。客观预备性的认定,有助于揭示共同犯罪分子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有利于法律的准确适用和罪责的公正追究。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图1
在犯罪行为中,共同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共同犯罪不仅包括了主犯和从犯,还包括了共同犯罪中的客观预备阶段。客观预备性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为犯罪提供了条件或者支持的行為。对于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概念和特征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 图2
1. 概念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是指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为犯罪提供了条件或者支持的行為。这种行为虽然不直接参与犯罪,但同样具有犯罪故意,并为实现犯罪创造了条件,应视为犯罪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2. 特征
(1)犯罪故意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犯罪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犯罪工具或场所。为犯罪分子提供犯罪所需的、弹药、工具或场所等。
2) 提供犯罪信息。为犯罪分子提供犯罪的意见、建议等。
3) 提供犯罪资金。为犯罪分子提供犯罪所需的资金等。
4) 其他支持行为。为犯罪分子提供犯罪中的其他支持行为等。
(3)犯罪后果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犯罪后果,是指犯罪分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其行为直接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后果包括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等。
共同犯罪客观预备性的应用
1. 打击共同犯罪
对于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打击共同犯罪。通过打击共同犯罪,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治安,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犯罪分子,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有助于实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维护社会秩序。
3. 预防犯罪 recidivism
对于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预防犯罪 recidivism。犯罪分子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通过预防犯罪 recidivism,可以有效减少犯罪分子的再次犯罪行为,降低犯罪率。
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理解和应用,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也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共同犯罪中客观预备性的特征和应用,才能更好地打击共同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 共同犯罪论[M]. :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
[2] 陈光中. 共同犯罪研究[M]. : 法律出版社, 2004.
[3] 周光权. 刑法总则[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黄世清. 刑法分则[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