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4:小林解说第3期——守护家园的勇敢行动
为了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家在面对违法犯罪时的自我防范能力,本公众号将推出“正当防卫”系列文章。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正当防卫的基本概念、法律规定及实战应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正当防卫,为保护自身和家园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正当防卫的基本概念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时,为了制止侵害行为,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采取的对抗非法侵害行为的方式。正当防卫行为是一种合法行为,不构成犯罪。
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非法侵害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这一条款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和不负刑事责任的条件。
《刑法》第21条至第24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特别情况。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非法侵害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承担其他民事责任。”第22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而采取的制止犯罪行为的行为,对犯罪分子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第23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犯罪侵害,而采取的制止犯罪行为的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承担其他民事责任。”第24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而采取的制止暴力行为的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应当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实战应用
1. 正当防卫的时间节点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如果侵害行为已经结束,防卫行为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时间节点也非常重要。只有在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的过程中,防卫行为才能构成正当防卫。如果侵害行为已经停止,防卫行为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
2. 正当防卫的对象
正当防卫的对象主要是侵害行为所针对的合法权益。对于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侵害对象进行。如果防卫行为针对的对象并非侵害行为所针对的合法权益,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
3. 正当防卫的方式
正当防卫的方式应当是制止非法侵害行为的方式。防卫行为可以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进行。如果防卫行为采取的方式不适当,如使用暴力、侮辱等不合法的方式,就不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通过对正当防卫的基本概念、法律规定及实战应用的介绍,希望能够提高广大读者的法律意识,为保护自身和家园的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希望大家在遇到非法侵害时,能够依法进行正当防卫,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