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正当防卫的标准与依据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采取的对侵害行为进行反击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不构成犯罪。但是,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往往存在争议。对于判正当防卫的标准与依据的研究,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的标准
1. 存在非法侵害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的是非法侵害。非法侵害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果侵害行为是合法的,如 self-defense,则不属于非法侵害,因此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2.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这里的合法权益是指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个人、他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等权利。如果防卫行为是出于报复或其他非法目的,则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3. 采取适当的防卫手段
正当防卫必须采取适当的防卫手段。适当的防卫手段,是指防卫行为与被侵害的合法权益 proportionate,即防卫行为应当与被侵害的合法权益相称。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的程度,则不能进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依据
1. 刑法的规定
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规定在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为了使国家法律所保护的个人、他人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非法侵害行为,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规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对于正当防卫做出了规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正当防卫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如果损害情节显著轻微,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司法实践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正当防卫的标准和依据主要依据以下因素:
(1)被侵害的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度;
(2)侵害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对被侵害人身体、心理的影响;
(3)防卫行为的目的、手段和防卫行为的适度性。
判正当防卫的标准与依据 图1
正当防卫是合法的,不构成犯罪。判断正当防卫的标准和依据主要包括:存在非法侵害、为了保护合法权益、采取适当的防卫手段。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正当防卫的标准和依据主要依据被侵害的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度、侵害行为的性质、程度和对被侵害人身体、心理的影响、防卫行为的目的、手段和防卫行为的适度性等因素。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