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中的行政法问题:挑战与对策
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和国家“六稳”政策的实施,地摊经济因其灵活、便民的特点,重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经济形式快速发展的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规范。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当前地摊经济面临的法律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地摊经济现状及其引发的行政法问题
地摊经济是指以街头巷尾流动摊贩为主要形式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的特点,能够有效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城市增添了一定的生活气息。在实际操作中,地摊经济往往面临以下行政法问题:
1. 市场管理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地摊经济中的行政法问题:挑战与对策 图1
地摊经济涉及市容环境、卫生安全等多个方面。过去,许多地方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将地摊经济视为影响市容和交通秩序的“顽疾”加以取缔。这种做法忽视了地摊经济在促进就业、便利居民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黄石市政府为例,在推进地摊经济时,政府部门需要平衡好规范管理和便民服务之间的关系。
2. 卫生安全与城管执法问题
地摊经济中的食品摊贩常常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这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增加了行政机关的治理难度。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必须具备合法资质、场所和设备,但地摊经济的流动性特征使其难以完全满足这些条件。
3. 占道经营与公共利益冲突
地摊经济往往占用人行道、机动车道等公共场所进行经营活动,这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秩序,还可能引发火灾、盗窃等安全隐患。如何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地摊经济的经营范围,是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黄石市政府的地摊经济管理实践
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黄石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率先放开部分区域的地摊经济。通过《关于开放临时夜市场所促进市民消费的公告》,该市明确了地摊经济的经营时间、经营范围及相关管理要求。
1. 规范化管理措施
黄石市政府采取了“先规范、后放开”的策略,在允许摆摊的对摊主的经营行为进行了诸多限制。
统一标识与样式:夜市摊位和推车被要求统一外观设计,以提升城市形象。
明确营业时间:规定每天晚上18时30分至21时30分为合法经营范围,避免对市民生活造成干扰。
加强卫生管理:要求摊主做好经营场所的清洁工作,并接受卫生健康部门的监督检查。
2. 政策背后的行政法思考
黄石市的地摊经济政策体现了行政机关在治理理念上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管理方式上,更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通过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行政机关既保障了地摊经济的发展,又维护了社会秩序。
地摊经济的法律规范体系
要解决地摊经济中的行政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地摊经济中的行政法问题:挑战与对策 图2
1. 完善城市市容管理法规
当前我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流动摊贩的管理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建议结合实际,在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层面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规定。
2. 明确执法权限与程序
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执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和救济权。建立“柔性执法”机制,减少因管理方式不当引发的矛盾冲突。
3. 加强协同监管机制
地摊经济涉及城管、公安、卫生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地摊经营者的全面监督管理。
地摊经济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地摊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在推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政府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治思维的运用
行政机关应坚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要防止因执法不力导致市场混乱,也要避免因过度执法损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 优化服务职能
政府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角色,更多地扮演服务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可以通过提供备案登记服务,帮助摊主规范经营行为。
3. 推动多元化治理
在加强行政监管的鼓励社区、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地摊经济的治理过程。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城市管理模式。
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行政法问题,需要在规范与便民之间找到平衡点。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地摊经济必将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全文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