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与程序|行政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规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过程涉及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多个主体,并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从行政法规的定义入手,分析其制定主体与权限范围,并重点阐述行政法规制定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要求。
行政法规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行政法规是指由及其所属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特定领域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的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是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围绕“行政法规是由什么制定”这一核心问题,从制定主体、权限范围、程序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与程序|行政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图1
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与权限
1. 作为主要制定机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是行政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其职权范围包括:
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与程序|行政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图2
根据法律规定的事项,制定实施细则;
在特定领域内,就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项作出规定;
或废止不适当的部门规章;
上级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立法任务。
2. 所属部门的协助职责
行政法规的制定工作由各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负责起,并经过合法性审查后提交审议。财政部在经济管理领域、生态环境部在环境保护领域等都会参与相关行政法规的起工作。
3. 制定权限的边界
根据《立法法》第九十五条,行政法规的内容不得与、法律相抵触,也不得超越法定授权范围。特别是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循上位法的相关规范。
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1. 立项阶段
行政法规的制定始于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各相关部门需提交立法项目建议,经合法性审查后由批准列入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 起阶段
起部门负责组织专题调研、召开专家座谈会,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修订《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时,农业农村部会联合市场监督总局共同开展实地调研和案讨论。
3. 审查与审议阶段
案需经过办公厅的合法性审核,通过后提交常务会议审议。如审议通过,则以令的形式发布。
4. 公布与备案
行政法规发布后需报送会备案。根据《立法法》第九十五条规定,备案是确保行政法规合法性的关键环节。
行政法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1. 法律优先原则
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坚持“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确保行政法规的内容与和法律保持一致。
2. 合法性原则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不能越权立法或违反法定程序。
3. 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保证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时就充分考虑了地方经济差异对政策的影响。
4. 民主公开原则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事项外,行政法规的起过程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举行听证会或论证会。
行政法规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区别
1. 效力层级不同
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
2. 制定主体不同
法律由及其会制定,而行政法规则由制定。
3. 适用范围不同
法律具有普遍性和长期稳定性,而行政法规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行政法规的与废止程序
1. 主动
当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或社会实际情况发生重大调整时,有权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条例》就是在2020年因应环保新形势而被重新修订的。
2. 依申请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某一行政法规的内容与其上位法相抵触,或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时,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提出书面审查建议。法制办将对这些意见进行研究,并决定是否启动程序。
3. 废止程序
当某一行政法规的规范事项已被新的法律或规章所涵盖,或者其主要内容已被实践证明不符合现实需要时,可由依职权作出废止决定。
典型案例分析
20年,对《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这一过程体现了以下特点:
制定程序规范:经过立项、起、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环节;
内容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要求;
程序公开透明:通过中国政府网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共收到有效建议586条。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法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未来的立法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理念,不断提高行政法规的质量和可执行性。要加强对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确保法律法规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3. 《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
4. 《关于印发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