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 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作者:许我个未来 |

2017刑法修正案十主要对我国刑法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共涉及11个罪名。重点介绍其中的三个罪名:组织罪、拐女、儿童罪和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秽物品罪。

组织罪

组织罪是指组织他人从事活动,危害社会治安和道德风尚,侵犯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尊严,破坏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的规定:“组织罪,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拐女、儿童罪

拐女、儿童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将妇女、儿童从其原籍地强行带走,或者将妇女、儿童卖给其他人的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拐女、儿童罪,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秽物品罪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秽物品罪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等现代化通信技术制作、复制、出版、贩秽物品,危害公共道德,侵犯公民人权,破坏社会风气,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秽物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7刑法修正案十主要针对严重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格规定,体现了我国刑事法律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定决心。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刑法修正案十,依法严厉打击这些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乐业。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 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图1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 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图1

刑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犯罪形态的变化,我国一直在对刑法进行修改和完善。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共新增了22个罪名,对部分犯罪行为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对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的主要内容

1.新增罪名

(1)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Follow me 上网,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金融诈骗活动,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6)利用确立了英雄便利条件,犯前款罪,在 computational能力或者物理能力上 enhanced 损害后果,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7)多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8)利用非法获取的他人信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 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图2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 新增罪名及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图2

(9)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信息发布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利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计算机或者通信设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在公共场所聚众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从重处罚。

2.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1)对于新增罪名,犯罪行为将面临更严格的处罚,对于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

(2)对犯罪行为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分析,对于一些犯罪分子来说,可能面临更严厉的惩罚,从而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

2017年刑法修正案十的实施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新增罪名对于犯罪行为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法律行业从业者密切关注相关案件,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持。也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共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