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刑罚执行的一种形式

作者:Maryぃ |

假释的定义及历史发展

假释,又称为假释制度,是指在罪犯被判处刑罚执行期间,如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满足一定条件时,监狱管理机关依法将其刑期减刑,并允许其在完成刑罚执行一定比例后,提前出狱并接受监督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假释制度旨在对罪犯进行改造,使其回归社会,不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假释制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监狱制度的完善,假释制度逐渐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假释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借鉴了苏联的假释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假释制度已经较为成熟,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假释的条件和程序

1. 假释条件

(1) 罪犯已服刑一定时间;

(2) 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改造;

(3) 罪犯已达到假释的起始刑期;

(4) 罪犯提出假释申请;

(5) 监狱管理机关审查假释申请,并报请法院批准。

2. 假释程序

(1) 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向监狱管理机关提出假释申请;

(2) 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的假释申请进行审查,如认为符合假释条件,监狱管理机关可以向法院提起假释申请;

(3) 法院审查假释申请,如认为符合假释条件,依法作出批准决定,罪犯即可假释出狱;

(4) 假释出狱后,罪犯需接受监狱管理机关的监督,如违反假释规定,监狱管理机关可对其进行处理;

(5) 假释出狱后,如罪犯在假释期间再次犯罪,监狱管理机关可依法收监执行。

假释的意义和效果

1. 假释的意义

假释制度具有以下意义:

(1) 对罪犯进行改造,降低犯罪率;

(2) 提高社会效益,减少犯罪资源浪费;

(3) 促进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减少社会矛盾;

(4) 体现法治精神,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2. 假释的效果

假释制度的实施,对于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据统计,假释制度实施以来,我国犯罪率明显下降,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改善。假释制度还有利于罪犯改造,使其重新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假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假释:刑罚执行的一种形式 图1

假释:刑罚执行的一种形式 图1

1. 假释存在的问题

(1) 假释条件不够严格,可能导致罪犯提前假释;

(2) 假释程序不透明,缺乏监督;

(3) 假释后对罪犯的监督不到位,可能导致重新犯罪;

(4) 假释资源分配不合理,影响改造效果。

2. 对策

(1) 严格假释条件,对假释申请进行严格审查;

(2) 公开假释程序,加强监督;

(3) 提高假释后对罪犯的监督力度,防止重新犯罪;

(4) 合理分配假释资源,提高改造效果。

假释制度作为刑罚执行的一种形式,对于降低犯罪率、提高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假释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严格假释条件、公开假释程序、加强假释后对罪犯的监督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充分发挥假释制度的作用,实现刑罚的目的,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