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罪名分类与刑事责任解析

作者:茶蘼 |

刑法分则是中国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明确犯罪及其相应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的规定,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秩序。”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刑法分则通过具体列举犯罪行为、犯罪构成要件以及相应的刑罚规定,构建了一个全面而严密的犯罪治理体系。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刑法分则罪名总汇是对所有犯罪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和的重要成果。它不仅是法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也是司法实践中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从业者参考的重要依据。根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刑法分则罪名的分类遵循“同类法益保护原则”,即以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为基础进行划分。

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的基本框架

中国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罪名分类与刑事责任解析 图1

中国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罪名分类与刑事责任解析 图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编纂结构,我国刑法分则罪名主要按照犯罪客体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1. 背叛国家罪(第102条)

- 定义:是指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人员,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以上;

- 客观方面:实施了背叛国家的行为;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2. 分裂国家罪(第103条)

- 定义: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以上;

- 客观方面:实施了分裂国家的行为;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3. 放火罪(第14条)

- 定义:是指故意焚烧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以上;

- 客观方面:实施了放火行为,并且足以引起火灾;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4. 爆炸罪(第15条)

- 定义:是指故意使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以上;

- 客观方面:实施了爆炸行为,并且足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5. 故意杀人罪(第232条)

- 定义: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杀害他人的行为;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6. 罪(第236条)

- 定义: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行为;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四)侵犯财产罪

中国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罪名分类与刑事责任解析 图2

中国刑法分则罪名总汇:罪名分类与刑事责任解析 图2

7. 盗窃罪(第2条)

- 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盗窃行为,并且窃取的财物数额较大;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8. 抢劫罪(第263条)

- 定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抢劫行为;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9. 寻衅滋事罪(第293条)

- 定义: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寻衅滋事行为,并且情节恶劣;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10. 侮辱罪(第236条)

- 定义: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 构成要件:

- 主体:一般主体;

- 客观方面:实施了侮辱行为,并且情节严重;

- 主观方面:出于故意。

(六)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 非法经营罪(第2条)

- 定义:是指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情节严重的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