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以某非法薅羊毛案件为例
“薅羊毛”这一网络黑话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表面上看,它指的是网民通过技术手段或恶意行为,在电商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商业活动中套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演变为一条成熟的灰黑产业链,并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网络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近期发生的“招行薅羊毛”案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探讨此类行为的法律定性、刑事责任以及防范措施。
“薅羊毛”行为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在法律语境下,“薅羊毛”并非一个严格的专业术语,而是对一系列非法行为的通俗描述。这些行为通常表现为:利用技术手段或程序漏洞,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积分、返利等虚拟财产;通过虚假身份信息套取企业优惠政策;甚至涉嫌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窃取数据资源等。根据司法实践,“薅羊毛”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技术型薅羊毛:常见于电商平台,行为人利用编程技术开发软件或恶意脚本,绕过平台风控机制,在短时间内大量抢单或获取优惠权益。
“薅羊毛”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以某非法薅羊毛案件为例 图1
2. 信息型薅羊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企业或平台的用户数据资源(如号、身份证号等),进而进行虚假注册、套取优惠。
3. 诈骗型薅羊毛:最常见的一种,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在明知自身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情况下,编造交易记录或虚构事实,骗取平台优惠。
4. 恶意-type:通过大量生成虚假订单或评价,干扰商家正常经营活动,从中获利或索要好处费。
在本案中,两名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技术手段开发软件(俗称“羊毛党”工具),大肆套取消费者积分、银行信用卡优惠等资源。其行为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还对涉案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
“薅羊毛”行为的法律定性
在司法实践中,“薅羊毛”的法律责任需要根据具体行为形式和危害后果进行综合认定。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罪名分析:
1. 诈骗罪:如果行为人以非法获取财物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企业优惠,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刑法第26条)。在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身份信息注册大量账户,套取银行信用卡优惠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如果“薅羊毛”过程中涉及大量获取、出售他人、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则可能触犯本罪(刑法第253条之一)。司法实践中,“内鬼”泄露个人信息与外部技术手段相结合的违法行为较为常见,需要从重打击。
3.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如果技术手段涉及到对目标系统进行未授权访问、数据窃取等行为,则可能构成本罪(刑法第285条)。近年来部分“薅羊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木马程序、API调用等技术手段破坏企业系统的合规运行,性质更加恶劣。
4.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实施“薅羊毛”违法活动,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账号注册或数据存储服务的,则可能构成本罪(刑法第287条之一)。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产业链”式的犯罪模式,“技术服务商”和“数据交易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案法律评价与社会影响
在近期发生的“招行薅羊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
1. 组织化程度高: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工明确,一人负责软件开发,另一人负责实施操作。通过网络平台招募大量马仔(俗称“羊毛党”)进行批量操作,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
2. 技术含量高:犯罪嫌疑人开发的软件能够精准识别银行风控系统中的漏洞,并通过快速抢单、伪造交易信息等手段套取优惠资源。此类技术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3. 犯罪规模大:据调查,该团伙涉嫌非法套取某银行信用卡积分达数百万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0余万元。其行为还导致该行风控系统瘫痪,影响正常业务开展。
从法律评价的角度看:本案不仅构成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更为恶劣的是危害了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根据刑法第2条之一的规定,数额特别巨大且情节严重的行为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加强防范的对策建议
针对“薅羊毛”这一顽疾,除了依靠法律打击外,还需要建立多维度的预防机制:
1. 金融机构加强技术防护:通过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更 robust 的风控体系,有效识别和拦截异常交易行为。加强对内部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
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网络灰黑产的法律法规,细化处罚标准。对“薅羊毛”涉及的技术犯罪、信息犯罪等行为制定更加具体的定罪量刑指导意见。
“薅羊毛”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刑事责任——以某非法薅羊毛案件为例 图2
3. 加强社会协同治理:发挥行业协会、网络安全公司的技术优势,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通过设立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网民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打击网络灰黑产的合力。
“薅羊毛”行为表面上看是个人对商业利益的贪图小便宜,实则背后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必须时刻警惕隐藏在网络背后的犯罪暗流。只有通过法律规范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有效遏制此类违法行为的蔓延。网民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不参与、不传播任何非法获利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经济秩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