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上册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
刑法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犯罪手段、犯罪构成、犯罪分类、刑事责任和刑事政策等问题的学科。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民法学、行政法学等学科共同构成法律体系。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犯罪现象,指导刑事司法实践,为制定和执行刑法提供理论依据。
《刑法学上册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 图2
刑法学主要涉及的是刑事责任的内容。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是刑法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刑事责任的性质、形式、内容和度量等,是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节,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刑事责任是由法律规定的。犯罪人只有实施了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2)刑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刑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而不是奖励;(3)刑事责任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规定犯罪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犯罪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内容;(4)刑事责任是强制性的。刑事责任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犯罪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内容,否则,司法机关将依法强制执行。
,刑事责任的种类。刑事责任的种类包括刑罚和附加刑。刑罚是司法机关依法对犯罪人实施的惩罚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附加刑是司法机关依法对犯罪人实施的辅助惩罚措施,包括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强制劳动等。
,刑事责任的执行。刑事责任的执行是司法机关对犯罪人执行刑罚和附加刑的过程。刑事责任的执行包括刑罚的执行和附加刑的执行。
《刑法学上册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图1
犯罪构成,即犯罪事实与犯罪形态之总和,系刑法所规定之犯罪之核心要件。犯罪构成之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与犯罪主观要件。而刑事责任,系犯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罚与非刑罚措施。本章将围绕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展开论述。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之要素,为刑法规定犯罪之基本要素。具体而言,犯罪主体系指实施犯罪行为者,犯罪客体系指犯罪行为所侵犯之社会关系,犯罪客观要件系指犯罪行为之表现形式与危害结果,犯罪主观要件则指犯罪人之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
犯罪主体之确定,关键在于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年满十六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应承担刑事责任。犯罪行为人应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即精神病人与未成年人,虽无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需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犯罪客体之确定,主要看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故意破坏公共安全罪之客体为公共安全,故意侵害他人财产罪之客体为他人财产。犯罪客观要件之确定,需看犯罪行为表现形式与危害结果。故意杀人罪之客观要件为实施杀人行为,犯罪结果为死亡。
犯罪主观要件之确定,主要看犯罪行为人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意图与认识。如故意犯罪,犯罪行为人对于犯罪行为具有故意,即明知故犯;如过失犯罪,犯罪行为人对于犯罪行为具有过失,即因疏忽大意而犯罪。
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系犯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罚与非刑罚措施。刑罚,系指依法对犯罪人实施惩罚措施,以恢复社会秩序与保护无辜者权益。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包括主刑与附加刑。主刑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与驱出处境。
非刑罚措施,系指除刑罚以外的其他方式,对犯罪人进行教育、改造与挽救。我国刑法规定,非刑罚措施包括社区矫正、假释与监禁。社区矫正系指在社区内,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进行教育、改造与监督。假释系指犯罪人已服刑满一定年限,表现良好,经法院判决,可提前释放。监禁系指将犯罪人关押在监狱内,接受刑罚执行与改造。
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系刑法中至关重要之部分。犯罪构成之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与犯罪主观要件。而刑事责任,系犯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罚与非刑罚措施。对于犯罪行为人而言,应认识到犯罪之严重性,积极承担刑事责任,以实现自我救赎与社会和谐。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