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网络犯罪量刑研究

作者:莫负韶华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也为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实施犯罪的新途径。我国网络犯罪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深入研究新型网络犯罪的量刑问题,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网络犯罪的特点及危害

(一)新型网络犯罪的特点

1. 技术性:新型网络犯罪往往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实现犯罪活动的智能化、隐蔽化。

2. 隐蔽性:网络犯罪分子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同源技术、代理服务器等手段,将犯罪活动隐藏在网络空间,逃避法律追究。

3. 跨国性:网络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跨越国界,实现跨地域犯罪,造成犯罪结果的扩散。

4. 社会危害性:新型网络犯罪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金融、电信、电商、社交等,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二)新型网络犯罪的危害

1. 对国家安全的威胁:新型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技术窃取国家机密、破坏关键基础设施、传播虚假信息等,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 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新型网络犯罪活动往往涉及跨国、跨地域,造成犯罪结果的扩散,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3. 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侵犯:新型网络犯罪分子通过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方式,窃取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给公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新型网络犯罪的量刑问题研究

(一)现行法律对新型网络犯罪的规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等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之一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攻击、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这条款规定,利用网络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或者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现行法律对新型网络犯罪量刑的不足

1. 法律适用困境:对于一些新型网络犯罪,如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现行法律难以准确适用。

2. 量刑标准不明确:对于新型网络犯罪,现行法律对于犯罪情节的认定和量刑标准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 degree的随意性。

3. 跨地域、跨国犯罪难以处理:对于涉及跨地域、跨国网络犯罪的案件,现行法律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有效应对。

新型网络犯罪量刑的对策

新型网络犯罪量刑研究 图1

新型网络犯罪量刑研究 图1

(一)完善立法

1. 制定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对网络犯罪进行全面、系统、明确的规制。

2. 针对新型网络犯罪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如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犯罪行为进行专门规定。

(二)明确量刑标准

1. 完善对新型网络犯罪的量刑标准,明确犯罪情节的认定和量刑的界限,避免司法实践中的随意性。

2. 建立科学的量刑评估体系,对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犯罪,建立相应的技术评估标准,为量刑提供依据。

(三)加强司法实践

1. 提高司法人员对新型网络犯罪的认识,加强司法人员的网络犯罪法律培训。

2. 建立专门的网络犯罪审判机构,对网络犯罪案件进行集中审理,提高审理效率。

3. 强化跨地域、跨国网络犯罪的司法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网络犯罪领域的司法交流与合作。

新型网络犯罪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深入研究新型网络犯罪的量刑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应加强司法实践,提高司法人员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应对新型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的趋势。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