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明确网络犯罪打击与预防的界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犯罪具有隐蔽性、传播性、复杂性、难以追查性等特点,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打击和预防网络犯罪,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制定《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旨在明确网络犯罪的打击与预防界限,推动网络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的背景与意义
网络犯罪管辖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法律界。由于网络犯罪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打击网络犯罪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过去,我国对网络犯罪的打击主要依赖于地方司法机关,导致打击网络犯罪的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司法解释,明确网络犯罪的管辖问题。
2017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部联合发布了《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旨在明确网络犯罪的打击与预防界限,推动网络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解释共五部分,包括:条至第四条明确了网络犯罪的管辖原则和地域管辖范围;第五条至第十条明确了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措施;第十一条至条两款规定了网络犯罪的管辖权和适用法律;第十二条至第十一条规定了网络犯罪的证据收集和审查认定问题。
网络犯罪的管辖原则和地域管辖范围
1. 管辖原则
根据《解释》条规定,网络犯罪的管辖原则是:“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管辖。”犯罪地,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地方,包括网络犯罪行为的实施地、犯罪目标地、犯罪结果发生地等。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司法机关,是指犯罪分子住所地的司法机关,或者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所在的地方司法机关。
2. 地域管辖范围
《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明确网络犯罪打击与预防的界限》 图1
根据《解释》第二条至第四条规定,网络犯罪的地域管辖范围包括: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网络犯罪,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管辖。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犯罪,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司法机关管辖。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犯罪,由犯罪地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国(地区)的司法机关管辖。
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措施
1. 打击措施
(1)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监测。各级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监测,建立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犯罪。
(2)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对于网络犯罪,应当依法从快、从重、从重打击,确保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3)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各级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预防措施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运营商、电子商务企业、社交媒体平台等应当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防止网络犯罪的发生。
(2)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各级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网络犯罪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打击和预防网络犯罪提供有力法律依据。
(3)加强国际。跨国网络犯罪给各国带来严重的威胁,各国应当加强国际,共同打击网络犯罪,为维护世界网络安全作出贡献。
网络犯罪的管辖权和适用法律
1. 管辖权
根据《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对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计算机网络中实施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犯罪,犯罪地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地的司法机关具有管辖权。
2. 适用法律
对于网络犯罪,应当根据其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犯罪后果等因素,适用相应的刑法规定。对于涉及多个罪名的网络犯罪,应当根据其犯罪性质、犯罪手段等,分别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犯罪的证据收集和审查认定问题
1. 证据收集
网络犯罪的证据收集,应当遵循合法、自愿、有据的原则。司法机关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网络犯罪的证据,不得使用非法手段强制收集证据。
2. 证据审查
对于网络犯罪的证据,应当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证据的合法性、收集的及时性、是否完整、是否具有关联性等。对于存在疑点的证据,应当排除在案件依据之外。
3. 证据认定
对于网络犯罪的证据,应当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法律规定,作出正确的证据认定。对于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作出合理的法律解释或者裁量。
《网络犯罪管辖规定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明确网络犯罪的打击与预防界限,推动网络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加强对《解释》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网络犯罪治理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作出贡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