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共同犯罪案例研判:法律视角下的新型网络犯罪分析

作者:久往我心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技术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此以虚拟资产为作案工具或标的的犯罪活动也呈现快速态势。结合近年来发生的虚拟共同犯罪典型案例,从法律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此类案件的特点、证据认定难点及辩护要点。

虚拟共同犯罪概述

虚拟共同犯罪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为人利用虚拟货币、数字资产或其他数字化工具实施的犯罪活动,通常涉及多人协作,作案手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技术性。司法实践中已出现多起重大虚拟货币相关犯罪案件,包括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类型。

以2023年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为例:张伙同李等人利用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虚构高额回报投资项目,吸引多名投资人参与,涉案金额高达5亿元。本案中,行为人通过搭建虚假平台、伪造交易记录的方式实施犯罪,最终被司法机关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虚拟共同犯罪的法律特征

1. 犯罪手段的技术性

虚拟共同犯罪案例研判:法律视角下的新型网络犯罪分析 图1

虚拟共同犯罪案例研判:法律视角下的新型网络犯罪分析 图1

虚拟共同犯罪往往借助区块链技术、加密算法等专业知识实施。在些案件中,行为人会通过操控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进行资金划转或伪造交易记录,此类操作需要具备专业编程知识。

2. 组织形式的网络化

与传统犯罪相比,虚拟共同犯罪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点。行为人通常分散于不同地区,通过互联网通讯工具(如Telegram、WhatsApp等)联络,分工明确。

3. 证据形态的特殊性

犯罪活动往往留痕于区块链 ledger 或交易数据中,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固定成为关键。在跨境洗钱案件中,办案人员通过对虚拟货币地址的资金流向进行分析,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

典型案例分析

(一)诈骗类犯罪

2024年,机关破获一起以发行虚假数字货币为名的诈骗案。犯罪团伙声称其开发的新币种具有增值潜力,通过控制交易平台数据制造上涨行情,诱导投资人购买并持有"空气币"(编造的概念),俟时机成熟后突然关闭平台。

特点分析:

虚拟共同犯罪案例研判:法律视角下的新型网络犯罪分析 图2

虚拟共同犯罪案例研判:法律视角下的新型网络犯罪分析 图2

1. 涉案金额巨大:该案涉及投资人数众多,涉案资金超过30亿元;

2. 作案手法隐蔽:利用区块链技术生成交易记录,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3. 被害人分布广: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被害人遍布全国多个省市。

(二)洗钱类犯罪

在另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刘通过控制多家空壳公司,在境内多个虚拟货币交易所开设账户,并利用这些账户将非法所得 launder(洗白)为合法资金。此类案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跨境特征明显:资金往往流向境外平台或账户;

多层次转移:通过多次交易掩盖资金来源。

证据认定难点及实务应对

1. 电子数据的取证难度

由于区块链 ledger 的分布式特性,传统电子证据固定方法难以适用;

需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分析平台)提取和解读相关数据。

2. 法律适用争议

虚拟货币在现行法律体系中处于模糊地带,其法律属性认定存在争议;

行为定性问题: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

3. 管辖权问题

由于犯罪行为往往涉及多个 jurisdiction(司法管辖区),协调难度较大。

辩护策略要点

1. 程序法辩护

检查执法机关是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取证,是否存在手续瑕疵;

关注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必要时申请鉴定或调取源代码。

2. 实体法辩护

强化对案件事实的调查核实,尤其是在金额认定、共同犯罪认定等方面;

寻找有利于被告人的法律适用空间(如区分从犯与主犯)。

3. 技术辅助辩护

聘请专业的技术顾问,协助分析涉案区块链数据;

利用技术手段还原犯罪过程,为定罪量刑提供参考依据。

虚拟共同犯罪作为一类新型的网络犯罪,对传统刑事司法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执法实践中,需要办案机关与辩护人共同努力,在准确把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妥善处理法律适用难题。未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相信对该类案件的打击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上内容根据行业资料整理,案例均为虚构,仅用于说明问题)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