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现状、类型与法律应对

作者:苟活于世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也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从简单的网络诈骗到复杂的网络黑灰产链条,从暴力的网络到隐晦的网络暴力,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更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梳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当前法律应对的现状与挑战。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为公众提供一定的法律知识普及,引发社会各界对于网络空间治理的关注。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当前最为常见的网络犯罪类型之一。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物。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网络诈骗手段也不断升级。犯罪分子通过伪造网站、App 或者社交媒体账号,冒充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工作人员,向被害人发送钓鱼链接或者实施社会工程学攻击。

疫情期间网络诈骗更是呈现高发态势。根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2020年检察机关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中,网络诈骗所占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当前网络环境的安全隐患,也凸显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紧迫性。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现状、类型与法律应对 图1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现状、类型与法律应对 图1

(二)网络

网络是另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传统相比,网络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资金流转、操作的“全链条”数字化,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传播力。犯罪分子通过搭建、开发App 或者利用社交软件建群,吸引大量赌客参与。

根据司法实践,网络犯罪往往与洗钱犯罪相伴而生。犯罪分子通过支付平台、虚拟货币等手段,将非法所得“漂白”为合法资金,形成完整的黑灰产链条。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执法难度,也为上游犯罪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三)网络暴力

不同于传统的肢体暴力,网络暴力以言论攻击、隐私泄露、侮辱诽谤为主要表现形式。“键盘侠”现象频发,不少公众人物和社会名流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恶意跟评、传播虚假信息等方式,对他人进行精神侵略。

2023年9月,“两高”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将侮辱罪、诽谤罪的入刑标准下调至“情节严重”。这一举措释放出法律层面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高度重视。与此《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也为打击网络暴力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依据。

(四)网络

网络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网黄”“软”等问题逐渐低龄化、大众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通过网络平台向他们传播不良信息,甚至进行性侵害。

司法实践中,针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有多个涉及未成年人被网络侵害的案件。这些案例不仅反映出当前网络环境的不安全性,也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应对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在防范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修订和完善,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适用这些法律规定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个人信息保护法》虽然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司法适用中仍然面临着取证难、认定难等问题。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教育层面,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在企业层面,互联网平台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在政府层面,则需要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推动跨部门协同。

(三)加大司法打击力度

司法机关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法院系统共审结网络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7.4%。这些案件中,既有传统的“通讯网络诈骗”,也有新型的“暗网”犯罪、区块链犯罪等。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打击力度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重关注的问题。在办理网络暴力案件时,应当充分考虑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对于具有自首、立功等情节的被告人,也应当依法从宽处理,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未来的预防与治理

(一)加强技术防控

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犯罪手段总是在不断迭代升级。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网络犯罪预防体系。通过对海量网络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提前发现潜在的风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可信存储,防止数据被篡改或者泄露。

(二)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

相比于技术手段,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可能更为重要。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当在接受网络安全教育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防骗技巧。在收到陌生时保持警惕,在参与网络活动时保护好个人信息。

(三)推动国际执法

网络犯罪具有跨境化的特,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协作调查。这就需要加强国际间在打击网络犯罪方面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犯罪情报共享平台,加强对网络犯罪逃避追责行为的打击力度。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现状、类型与法律应对 图2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包括:现状、类型与法律应对 图2

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是互联网时代的伴生物,其复杂性与隐蔽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求。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立足于法律规范,依托技术手段,借助社会力量,构建起多层次、多维度的防护体系。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法规的出台,我们的打击和预防措施也将不断优化升级。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互联网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网络空间共同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久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