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中的盗号买号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涉及“盗号”和“买号”的行为尤为突出,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还严重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公平性。“盗号”和“买号”究竟属于哪些罪名?又应如何依法追责呢?
盗号及关联的犯罪构成
1.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一条规定,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或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均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于游戏网站、游戏平台等专门用于游戏的计算机系统,同样适用此条款。
网络犯罪中的盗号买号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 图1
2.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进一步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操作,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数据毁损的行为,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这包括但不限于恶意修改游戏账号信息、删除账号权限等行为。
3. 盗窃罪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他人财物的虚拟财产(如游戏账号及其附带装备、金币),同样构成盗窃罪。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指出,游戏装备、网络虚拟货币等属于法律保护的财产范围。
4. 诈骗罪
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他人游戏账号或虚拟财产,则可能构成诈骗罪(第二百六十六条)。在交易平台上伪装买家,以支付保证金为由骗取卖家账号密码等行为。
买号及其法律定性
1. 侵犯商业秘密罪
若所购买的帐号涉及特定游戏注册信息,且该信息具有商业价值并采取了保密措施,则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参见《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
2. 洗钱罪
对于利用赃款购买游戏账号后又进行出售的行为,《刑法》百九十一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仍为其掩饰、隐瞒性质或来源的,将构成洗钱罪。
3. 民事责任
即使不涉及刑事犯罪,在民商法领域,擅自购买他人账号并使用的行为同样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受害人可通过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
网络犯罪共同被告人及其责任
在网络盗号买号活动中,往往形成分工明确的犯罪链条:
- 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整个犯罪活动的人,负责联系技术人员和下游买家,起到纠集作用,应当承担全部刑事责任。
- 技术支持者:提供软件、木马程序或其他技术手段的人,根据其行为性质分别定性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
网络犯罪中的盗号买号行为及相关法律责任 图2
- 账号接收者:明知是赃物仍予以接收和销赃的个体,其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网络环境治理与防范建议
1. 完善法律制度
进一步明确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细化相关罪名适用标准,并加强对游戏、账号交易等领域的规制。
2. 提升技术防范水平
游戏平台和网络运营商应当加强自身防护体系建设,通过实名认证、动态验证、风险提示等防止账号被盗或被恶意。
3. 强化执法力度与国际
加强国内执法协作的积极参与国际刑警组织框架下的打击网络犯罪行动,构建全球化的追逃追赃机制。
4.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
通过普法宣传和案例警示,帮助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自觉抵制和举报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打击“盗号”、“买号”等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依法惩治犯罪分子,也要在技术和制度层面上构建完善的防护体系。只有通过法律手段与社会治理的双轮驱动,才能有效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