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中的人家:法律适用与司法应对

作者:沉沦 |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犯罪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网络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常常利用他人的设备、账户或其他资源作为犯罪工具,这种现象在法律术语中被称为“人家用于网络犯罪”。“人家”,是指被犯罪分子非法控制或借用的他人设备、系统或账户,这些设施被用于实施网络攻击、数据窃取、信息传播等违法犯罪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复杂化,“人家”在网络犯罪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呈现出多样化和隐蔽化的特征。

“人家用于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人家用于网络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或控制他人的设备、账户或其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作为实施犯罪的工具。具体而言,“人家”可以是个人电脑、手机、服务器等物理设备,也可以是他人注册的网络账户、社交媒体账号或虚拟货币钱包。

网络犯罪中的“人家”:法律适用与司法应对 图1

网络犯罪中的“人家”:法律适用与司法应对 图1

从法律角度来看,“人家用于网络犯罪”的核心特征在于非法控制和利用他人财产或信息资源。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在网络案件中,犯罪分子可能通过“撞库”攻击获取他人的账户信息,并利用这些账户进行资金流转;在勒索软件攻击中,黑客可能会感染大量个人电脑构成“僵尸网络”,并利用这些设备发起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活动。

“人家”在网络犯罪中的作用

1. 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分子通过控制大量的“人家”资源,可以大幅提升其犯罪能力。在DDoS攻击中,“人家”被用于构建规模庞大的攻击网络;在非法信息传播活动中,“人家”可以作为存储和分发恶意软件的节点。

2. 逃避法律打击:利用他人的设备和技术资源,犯罪分子能够掩盖其真实身份和地理位置,从而规避法律追究。这种“去中心化”的作案手法使得执法机关难以追踪犯罪源头。

3. 扩大社会危害性:“人家”通常以数量庞大为特征,在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中,黑客可能通过“挂马”等方式感染数十万台甚至更多的设备。“这些被控制的‘大家’不仅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还可能导致大量无辜用户的数据泄露或财产损失。”

“人家用于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

刑法规定与司法实践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人家用于网络犯罪”行为可能涉及多个罪名。具体而言:

网络犯罪中的“人家”:法律适用与司法应对 图2

网络犯罪中的“人家”:法律适用与司法应对 图2

1. 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刑法》第285条,未经允许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或采用技术手段对该系统进行干扰属于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行为。

2. 破坏计算机数据和应用程序:《刑法》第286条规定了对计算机数据和应用程序的破坏行为。如果犯罪分子通过“人家”实施此类行为,则可能构成此罪名。

3. 提供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根据《刑法》第287条,明知他人从事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而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或技术工具的行为也属于犯罪。

4.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刑法》第287-1条规定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如果“人家”被用于实施其他特定种类的犯罪,则相关行为可能构成此罪名。

主客观要件分析

在司法实践中,“人家用于网络犯罪”的定性需要综合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故意:犯罪分子是否明知其使用的设备或账户属于他人,并且其使用会对他人或其他主体造成损害后果。

2. 控制手段:犯罪分子是否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破坏或控制“人家”资源,而不具备合法使用权。

3. 危害结果:此类行为是否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后果,如数据泄露、设备损坏、信息传播等。

4. 数量和规模:当被控制的“人家”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如几十台甚至上千台),可能被视为情节严重而适用加重处罚条款。

证据收集与司法认定

证据收集的关键要点

1. 电子数据提取:对于构成“人家”的设备或账户,应当通过合法手段进行电子取证。包括但不限于获取被控制设备的IP、系统日志、网络流量数据等。

2. 关联性证明:需要证明犯罪分子与被控制设备之间存在直接,即能够说明犯罪分子如何控制这些设备以及这些设备在犯罪活动中的具体作用。

3. 被害人陈述:合法持有“人家”的被害人的陈述对于认定“人家”归属具有重要作用。这有助于区分合法使用和非法侵入行为。

4. 技术专家意见:在网络犯罪案件中,往往需要依赖技术专家的鉴定意见来确定相关设备是否被非法控制、数据是否遭受破坏等关键事实。

证据审查中的法律问题

1. 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在“人家”案件中,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尤为关键。任何未经合法程序获取的电子证据都可能被视为无效。

2. 因果关系证明:需要明确被控制的设备与实际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在DDoS攻击案件中,必须证明特定IP参与了攻击活动,并且这些IP由犯罪分子控制。

3. 共犯认定问题:如果有多名犯罪人共同参与“人家”的非法使用或控制,则需要根据具体行为划分主从犯地位。

治理对策与

完善法律制度

1. 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人家”案件涉及的罪名较多,如何准确区分不同罪名的适用条件是关键。建议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相关认定标准。

2. 加强罚金刑的应用:针对“网络犯罪工具”的特点,在判处罚金时可综合考虑被控制设备的数量、涉案金额等情节,确保经济惩罚与实际危害后果相匹配。

3. 建立统一的证据指引:鉴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应联合制定专门的证据收集和审查规则,以便于司法机关操作。

强化技术反制

1. 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更先进的网络防护技术和监测手段,提升应对复杂“人家”案件的能力。

2. 建立协作机制: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协作机制,共同打击利用“人家”实施的犯罪活动。

3.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帮助广大网民增强网络安全保护意识,防范个人设备被用于非法用途。

国际

1. 加强跨境司法协助:针对网络犯罪跨国性的特点,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跨国取证和追逃体系。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在跨境案件中,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技术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协商,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化。

3. 打击网络犯罪产业链:针对“人家”案件中的黑灰产业,应当从源头上予以打击,切断犯罪工具的供应渠道。

“人家用于网络犯罪”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活动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趋势,也为司法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国际,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网络犯罪威胁。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人家”案件的高发态势,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人家”作为信息网络犯罪的重要工具和表现形式,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妥善处理此类案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的成效。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