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犯罪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作者:夏沫青城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 ”时代的浪潮席卷全球,网络信息犯罪问题也随之凸显。作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产物,网络信息犯罪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隐患。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区域地位的城市,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也面临着网络信息犯罪带来的挑战和威胁。从法律专业的视角出发,对“利用网络信息犯罪”这一主题进行深入阐述与分析。

“利用网络信息犯罪”

“利用网络信息犯罪”是指在区域内,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施的侵害行为。这类犯罪行为主要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其本质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智能性的新型违法犯罪形式。与传统的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不同,利用网络信息犯罪不需要直接接触作案现场,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远程操控完成犯罪过程。

具体而言,利用网络信息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种是通过木马程序、钓鱼网站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第二种是以网络诈骗为主要手段的财产侵害行为;第三种是在网络空间传播病毒、攻击计算机系统等破坏性活动。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严重危害。

网络信息犯罪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图1

网络信息犯罪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图1

从法律层面分析,利用网络信息犯罪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作案手法往往具有技术性,犯罪分子需要借助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工具;此类犯罪大多属于“非接触式”违法犯罪,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之间通常没有直接的物理接触;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行为具有较强的隐匿性,犯罪分子可以通过虚拟身份隐藏真实身份,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根据近年来司法实践统计,利用网络信息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从犯罪类型上看,诈骗类犯罪占据主导地位。犯罪分子通过冒充客服人员、虚构中奖信息等方式实施网络诈骗;在作案手段上,“技术化”趋势明显,部分犯罪团伙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开发专业的犯罪工具;受害群体呈现多样化特征,既包括普通公民,也包括企业单位等法人主体。

网络信息犯罪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图2

网络信息犯罪现状与法律对策研究 图2

造成利用网络信息犯罪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因素来看,部分网络犯罪分子法律意识淡薄,抱有侥幸心理;从客观因素分析:

1.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深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更多的社会活动转移到了网络空间,这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

2. 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足: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和意识相对滞后,导致更容易成为犯罪目标。

3. 跨境犯罪的趋势:由于互联网具有无国界特点,部分网络犯罪呈现出跨国作案的特点,增加了案件侦破难度。

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法律责任分析

针对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法律规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此类犯罪行为的惩治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非法获取、出售或者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诈骗罪: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诈骗行为,符合刑法相关规定的,将以诈骗罪定罪量刑。

3.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于通过技术手段攻击计算机系统、破坏数据安全等行为,我国法律也设立了专门的罪名进行规制。

4. 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未经允许擅自侵入他人网络系统的行径,同样会被纳入刑法打击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具体的刑罚标准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对于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行为人,法院会综合考虑其主观恶意程度、犯罪情节严重性以及造成的实际损失,在法定幅度内进行量刑处罚。《关于审理非法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指出,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加强网络信息犯罪防范对策

面对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严峻形势,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来进行有效防范。作为法学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安全的认识水平,增强防范意识。

2. 完善网络安全相关立法:根据新的犯罪手段和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3. 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专业的网络犯罪侦查队伍,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案件侦破能力。

4. 加强国际鉴于部分网络犯罪具有跨国特性,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共同打击跨境网络犯罪行为。

5.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实际案例分析与对策效果评估

为验证上述防范对策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以近年来办理的一些典型案件为例进行分析。在2021年网络诈骗案中,犯罪分子利用钓鱼网站盗取了大量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并通过快捷支付功能窃取资金。

幸运的是,当地警方及时发现了这一犯罪线索,并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对受害人进行了部分退赔。

这一案例的成功侦破,充分证明了提升技术侦查能力、强化法律规制的重要性。案件的处理过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被害人网络安全意识不强,未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信息等。

“利用网络信息犯罪”是伴随着信息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型违法犯罪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法律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从立法完善、技术进步、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防范和惩治。

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网络信息犯罪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和隐蔽。我们必须要持续保持警惕,并不断完善应对策略,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而不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在法律规范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有效遏制利用网络信息犯罪的蔓延趋势,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