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法律适用与防范对策研究

作者:蘸点软妹酱 |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我们也面临诸多网络安全风险,其中尤以网络诈骗犯罪最为突出。网络诈骗犯罪不仅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还严重破坏了社会信任体系和金融市场秩序。我国司法机关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其复杂性、隐蔽性和跨区域性,该类犯罪仍然呈现出高发态势。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法律适用与防范对策研究 图1

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法律适用与防范对策研究 图1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与现状分析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网络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被害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作案工具的传统诈骗犯罪的变异形式。

1. 构成要件

(1)主体: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3)客体:被害人的财产权利;

(4)客观方面:实施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诈骗的行为。

2. 与传统诈骗犯罪的区别

(1)作案方式不同:传统诈骗多为面对面交易,而网络诈骗则通过虚拟空间进行;

(2)证据形式不同:网络诈骗往往依赖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增加了举证难度;

(3)时空范围不同:网络诈骗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影响范围更广。

(二)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发案数量持续攀升

根据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统计数据,2019年至2023年期间,全国法院一审判决生效的网络诈骗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由于人们更多地依赖线上交易,网络诈骗犯罪更是出现了爆发式。

2. 犯罪手段多样化

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电信诈骗”模式,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技术化:利用钓鱼、木马程序等技术手段实施诈骗;

(2)场景化:如冒充电商、社交平台好友等形式;

(3)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被害人的消费习惯、社交信息,在特定时机实施诈骗。

3. 国际化趋势明显

部分网络诈骗犯罪组织具有一定的跨国性,犯罪嫌疑人往往跨境作案,导致取证和追赃难度加大。

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适用难点与对策

(一)法律适用难点

1. 罪名认定难

在网络诈骗案件中,如何准确定性往往存在争议。对于利用互联网实施的、传销等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判断。

2. 共同犯罪认定复杂

网络诈骗犯罪多为团伙作案,涉及境内外多方人员参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捋清各行为人的地位和作用,准确认定共同犯罪故意成为难点。

3. 电子证据审查困难

由于案件证据主要依赖于电子数据,如何确保其真实性和关联性,在法庭上有效举证成为一大挑战。

(二)法律适用对策

1. 完善法律规定

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网络诈骗相关罪名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对“明知”、“非法占有目的”的时间点进行细化规定。

2. 加强执法协作

建立跨区域、跨国界的执法协作机制,加强对境外诈骗窝点的打击力度。推动网络服务商与警方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3. 提升司法能力

加强法官、检察官对电子证据审查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识别能力。

典型案例分析

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法律适用与防范对策研究 图2

网络诈骗犯罪的小结:法律适用与防范对策研究 图2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其法律适用问题,以下选取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案例进行剖析。

(一)案例一:张投资平台诈骗案

基本案情

2019年,犯罪嫌疑人张通过搭建虚投资交易平台,在互联网上吸引被害人在其平台上投资虚拟货币。张利用后台数据对进行操控,诱导被害人持续投入资金。至案发时,已有数百名被害人向平台充值,涉案金额达50余万元。

法律分析

1. 罪名认定: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张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共同犯罪问题:本案中,除了主犯张外,还有多名从犯参与了平台搭建、资金转移等环节。司法机关对各行为人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予以定性处罚。

(二)案例二:李利用“区块链”技术实施诈骗案

基本案情

李谎称其正在开发一款新型区块链项目,通过伪造项目白皮书、虚构应用场景等方式,在多个社交平台招募投资人。李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收取投资人资金后卷款潜逃,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

法律分析

1. 罪名认定: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李无期徒刑。根据《刑法》百九十二条的规定,李行为符合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技术中立性问题:本案涉及区块链技术,部分辩护人提出“技术中立”的辩解。但法院认为,技术本身不具有违法性,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技术手段实施犯罪。李主观故意明显,不构成减轻处罚的事由。

防范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体系

1. 健全相关立法

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制定专门的网络犯罪法典,明确电子据的收集、保全标准,以及跨境追赃的法律程序。

2. 加强配套法规建设

出台网络实名制管理细则,强化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网络诈骗黑名单制度。

(二)加大打击力度

1. 提升侦查效率

机关应进一步提高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打击。

2. 加强国际协作

积极参与国际,推动建立跨国网络犯罪联合侦查机制,最大限度追回赃款。

(三)强化社会预防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防范意识,揭露常见诈骗手法。

2. 推广技术防护措施

鼓励研发和推广反诈软件、防钓鱼浏览器等技术工具,帮助网民识别诈骗信息。

网络诈骗犯罪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伴生物,不仅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协作、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三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的蔓延趋势。司法机关应在准确适用法律的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6号)

3. 最高人民检察院、部关于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答

4.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Handbook on International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