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软暴力:概念、分类与法律适用

作者:no |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着成效的背景下,“软暴力”这一概念逐渐成为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软暴力”,是指行为人通过非物理性手段对他人实施心理强制或精神威慑,进而达到非法目的的行为方式。与传统的暴力手段相比,“软暴力”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给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带来了新的挑战。

“软暴力”的概念与发展

“软暴力”并非一个全新的法律术语,其在刑法学中的提出和研究可追溯至2017年前后。学者们普遍认为,“软暴力”最早由日本学者山口刑研究者在讨论黑社会性质组织时提出,并逐渐引入我国刑法学研究领域。根据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宪权教授的观点,“软暴力”更多地出现在涉黑涉恶犯罪中,但并非仅限于此。

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看,“软暴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与外延:

1. 概念界定:根据2018年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软暴力”通常表现为通过侮辱、诽谤、 intimidation等手段对他人施加心理强制,进而达到勒索财物、强迫交易或其他非法目的的行为。

刑法中的软暴力:概念、分类与法律适用 图1

刑法中的软暴力:概念、分类与法律适用 图1

2. 手段特征:

隐秘性:不同于传统暴力行为的公开性,“软暴力”往往通过电话威胁、短信恐吓或网络攻击等方式实施。

多样性:包括语言暴力、信息暴力(如网络造谣)、经济压力等多种形式。

3. 法律适用难题:

司法实践中,“软暴力”与“寻衅滋事罪”、“强迫交易罪”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

由于缺乏明确的定性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

软暴力的分类与特征

根据中国刑法学研究会2019年的研究成果,“软暴力”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软暴力:

行为特征:通过恐吓、威胁手段控制他人或获取非法利益。

法律后果:往往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相关联。

2. 恶势力犯罪集团中的软暴力:

行为特征:多表现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法律后果:通常认定为“恶势力违法犯罪”,需按照《刑法》第294条相关规定处理。

3. 普通刑事犯罪中的软暴力:

行为特征:主要出现在非法拘禁、绑架、敲诈勒索等个案中。

法律后果:根据具体犯罪情节,分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或“敲诈勒索罪”。

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软暴力”的界定需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行为手段、主观故意、实际危害等方面因素。

刑法中的软暴力:概念、分类与法律适用 图2

刑法中的软暴力:概念、分类与法律适用 图2

“软暴力”法律适用中的难点与对策

1. 证据收集的困难:

“软暴力”通常以电子信息或证人证言为依据,具有较强的间接性。

需要特别注重电子证据的提取和固定工作,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2. 定性偏差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软暴力”与“寻衅滋事罪”的界定容易出现偏差。

建议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适用标准,统一裁判尺度。

3. 跨领域犯罪应对:

“软暴力”往往涉及网络犯罪、涉黑犯罪等多个领域。

需要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多维度协作机制。

刑法学研究的新进展

随着“软暴力”问题的日益突出,2018年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节点。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教授指出,“软暴力”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智能化趋势: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软暴力”手段不断翻新。

隐蔽化特征:由于其非面对面特点,给侦查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

危害后果复杂: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

王教授建议,在未来的刑法修订中,应更加注重对“软暴力”的规制,适当增加专门条款,细化相关法律责任。

“软暴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学研究课题,其涉及范围广、法律适用复杂,已成为当前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法律界定,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确保打击犯罪与保障的有机统一。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既要防止打击力度不足导致的“放纵”,也要避免扩认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为最终解决“软暴力”问题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