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十一|侮辱烈士罪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侮辱烈士罪的规定及其意义
网络空间中针对英雄烈士的不当言论屡见不鲜,个别网民为了追求流量或吸引关注,不惜以诋毁、贬损的方式对待革命先烈。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烈属的感情,也破坏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触犯了国家法律。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专门增设了“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这一新罪名,明确将侮辱烈士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这是继《英雄烈士保护法》之后,我国在法律层面对英雄烈士名誉和权益保护的又一重要进展。
从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侮辱烈士罪的规定出发,重点分析该罪名的具体适用标准、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影响。
刑法修正案十一|侮辱烈士罪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 图1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立法背景与法律条文
(1)立法背景
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不当言论,丑化、诋毁英雄形象,甚至将烈士精神矮化为流量工具。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英雄烈士及其家属的情感利益,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针对这一现象,《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并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刑法修正案(十一)》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律体系,正式增设“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作为独立的刑罚条款。
(2)法律条文
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条,“侮辱烈士罪”的具体规定如下:
“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一条款明确将侮辱行为与结果要件相结合,既体现了对烈属权益的保护,也突出了网络环境下违法行为的特点。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司法适用
(1)构成要件
根据法律规定,“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需要满足以下构成要件:
- 主体要件:任何年满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 客观要件: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侮辱、诽谤或其他足以贬损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行为。
- 主观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烈士形象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 情节要件:只有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
(2)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多地检察机关已就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提起公诉,其中网络平台上的不当言论是主要违法行为方式。
案例一:张某因不满某烈士的战斗事迹,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该烈士是懦夫”的不当言论,并配以不敬的表情包。法院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足以引发公众对烈士形象的认知偏差,损害了烈属的情感利益,最终以侮辱罪定性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案例二:李某在短视频平台制作、传播诋毁某抗美援朝烈士的视频内容,引起大量转发和评论。法院在审理中认为,李某的行为已经触及“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构成要件,并根据其主观恶性及造成的社会影响,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网络环境下侮辱烈士行为的特点与治理难点
(1)网络环境下侮辱烈士的新型表现形式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涉及烈士形象的侮辱性表情包制作与传播、在短视频中添加不当配文等行为,均成为常见违法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行为人会借助匿名化操作躲避打击,利用算法推荐功能扩大传播范围,这进一步加剧了治理难度。
(2)治理难点
- 法律适用的模糊性:由于“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是一项相对新型的罪名,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如何界定“情节严重”的标准?网络言论与线下行为是否应采取相同处罚力度?
- 证据收集的复杂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侮辱性信息往往呈现碎片化特征,如何准确追查违法行为的首犯及共犯成为难题。
- 舆论引导的挑战:部分网民对“烈士形象商业化利用”存在误读,认为调侃、戏谑不等于侮辱。这种观念与法律精神相悖,也加大了司法宣传的工作难度。
刑法修正案十一|侮辱烈士罪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 图2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实施效果与
(1)实施效果
自《刑法修正案(十一)》生效以来,各地法院已逐步开展对该罪名的司法适用工作。数据显示,网络环境下针对烈士形象的侮辱性言论明显减少,烈属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2)
- 完善配套法规:建议制定相关司法解释,明确“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并细化不同情形下的量刑指导意见。
- 加强技术监管:推动网络平台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涉及烈士形象的不当言论进行实时监测与拦截,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
“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的设立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不仅体现出国家对烈属权益的尊重,也彰显了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法律精神得到准确贯彻执行。我们期待通过司法实践与社会治理的结合,共同营造尊重英雄、缅怀烈士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