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刑法修改对非法采矿行为的严厉打击及最新司法实践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于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黑土地等重要农用地的保护方面,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近期,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决定》,进一步强化对非法采矿、破坏农用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结合最新司法实践,系统分析新刑法背景下非法采矿行为的法律责任及认定标准。
新刑法对非法采矿罪的修改要点
1. 严厉打击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
根据新修正的《刑法》第343条之一的规定,非法占用或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达到三亩以上,或者一般农用地达到五亩以上的,将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一定数额的罚金。而如果达到上述数量十倍以上的,则属于"特别严重情节",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2. 明确取土采矿行为的刑法规制
新刑法修改对非法采矿行为的严厉打击及最新司法实践 图1
新修改的刑法条款将非法取土、采矿等破坏农用地的行为单独列为一类犯罪形态,明确规定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取黑土五百立方米以上,或者一般农用地一千立方米以上的,即构成犯罪。这一规定填补了此前法律条文中的空白。
3. 加重对"屡教不改"行为的惩罚
对于二年内曾因非法采矿被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再次实施相同或类似违法行为的,将视为"情节严重",从重处罚。这一规定强化了法律威慑力。
4. 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
新增条款要求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加强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案件移送机制,确保对非法采矿行为形成有效打击合力。
司法实践中非法采矿罪的认定标准
1. 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把握
危害结果"量化"标准:非法采矿造成农用地破坏达到以下程度之一即可入罪:
永久基本农田3亩以上;
其他农用地5亩以上。
情节认定的关键因素:是否屡犯、是否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是否阻碍执法等。
2. 定性疑难问题的司法态度
明确,非法采矿行为不仅指直接破坏地表的行为,还包括通过向农田倾倒固体废物等方式间接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形。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超出批准范围开采的行为也应认定为犯罪。
3. 从重处罚情节的适用条件
因非法采矿导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以暴力方式抗拒执法;
在耕作层深厚、土壤肥沃的一类农用地实施犯罪;
新刑法修改对非法采矿行为的严厉打击及最新司法实践 图2
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检察院指控:2021年5月至7月间,被告人李伙同张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在A村永久基本农田内非法取土用于建筑施工,总量达60立方米。案发后经专业机构评估,该区域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耕地种植条件难以恢复。
评析本案中被告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多次实施非法取土行为,并且专门针对永久基本农田,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法院综合考虑量刑情节,依法判处李有期徒刑四年,并处八万元罚金;张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六万元。该判例体现了新刑法精神的有效落实。
法律意义与
《刑法》的修改和完善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此次对非法采矿罪条款的修订,进一步织密了法网,为严厉打击破坏农用地行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
从执法司法层面来看,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2. 加强对鉴定评估机构的专业指导,统一破坏程度认定标准;
3. 推动跨区域、跨部门联合办案模式常态化运行。
从社会治理角度而言,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普法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形成保护耕地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刑法背景下打击非法采矿行为的力度空前加强,司法实践中也展现出鲜明的导向性。我们相信,在法律的震慑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破坏农用地的违法行为必将得到有效遏制,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