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及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一定保证金或者担保人的担保下,暂时取得自由等待审判的一种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对于一些特定的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一)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二)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三)可能造成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这四类犯罪分子是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
围绕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及其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
(一)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犯罪分子,往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行为已经超出了普通犯罪行为的范畴,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这类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明确规定,不得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二)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
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其行为可能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可能引发重大灾难。这类犯罪分子包括但不限于恐怖分子、极端分子、犯罪团伙等,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可能导致社会稳定和安全问题的加剧。对于这类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明确规定,不得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三)可能造成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
可能造成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其行为可能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这类犯罪分子包括但不限于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分子,如故意伤害、故意毁坏财物等。对于这类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明确规定,不得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四)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之外,还有一些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第2款也进行了规定。对于这类犯罪分子,同样不得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的规定,对于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可以依法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对于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并应当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
取保候审的禁止对象及法律规定 图1
对于取保候审的决定,还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说明取保候审的原因、期限和相关规定;(二)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送达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三)取保候审的期限不得少于10天,也不得长于60天;(四)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得离开取保候审地向象地;(五)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或者妨碍案件调查、审判工作。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强制措施,对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特定的犯罪分子,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不得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情况。这些禁止对象包括: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保障犯罪嫌疑人或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