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取保候审后再次醉驾的危害及法律后果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酒驾醉驾已经成为一个屡见不鲜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交通繁忙的城市地区,醉驾行为更是成为了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以一起真实的危险驾驶案件为例,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深入探讨醉驾取保候审后再次醉驾的危害及法律后果。
案件概述
2017年4月26日21时许,被告人田酒后驾驶一辆福特牌SUV,在行驶至山大剧院外路段时被交警查获。经抽血检验,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85.1036mg/10ml,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随后,田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局依法刑事拘留,并于2017年5月9日被取保候审,吊销了其驾驶证。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取保候审期间,田并未吸取次醉驾的教训,反而在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并发生交通事故。人民法院以危险驾驶罪依法判处田拘役五个月,并处罚金50元。
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律适用
醉驾取保候审后再次醉驾的危害及法律后果 图1
根据我国《刑法》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
1. 追逐竞驶,情节恶劣:即在道路上高速行驶,故意并线、超车,或者与其他车辆进行速度比赛,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2. 醉酒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mg/10ml以上,属于醉酒驾驶。
3. 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违反规定超速行驶:这种行为会直接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
醉驾取保候审后再次醉驾的危害及法律后果 图2
4. 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害公共安全: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身安全,还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在本案中,田行为属于典型的"醉酒驾驶机动车"情形。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醉驾行为已经被明确列为从重处罚的情形。
取保候审期间再次犯罪的法律风险
对于危险驾驶罪案件而言,取保候审是一种常见的强制措施。实践中很多被告人及其家属并不清楚,在取保候审期间如果违反相关规定或再次违法犯罪,将会面临更为严厉的惩罚。
1. 情节加重:在本案中,田因醉驾被取保候审,但其并未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饮酒驾驶机动车,并引发交通事故。这种"顶风作案"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其刑罚由原来的宣告缓刑转为实刑。
2. 从重处罚: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累犯或在取保候审期间违法犯罪的被告人,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3. 社会危害性更大:与次醉驾相比,田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醉驾并发生交通事故,不仅增加了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还严重破坏了道路交通秩序,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案件的警示教育意义
1. 法律威严不容挑战:危险驾驶罪作为我国《刑法》新增设的一项罪名,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共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任何人在面对法律规定时都必须保持敬畏之心,切勿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2. 取保候审≠无罪释放: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取保候审只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等同于"无罪释放"。被告人在此期间更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配合司法机关完成调查工作。
3. 道路千万条,安全条: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应当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酒后切勿驾车,可以找代驾、打车或者请朋友帮忙送回家,决不能因一时之快而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风险防范建议
1. 拒绝酒驾:广大驾驶员要从自身做起,坚决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尤其是在节假日和聚会较多的时期,更应当注意自我约束。
2. 配备代驾服务:可以考虑在经常饮酒的情况下预先安排好代驾服务,确保自己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3. 使用非营运车辆: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用车,建议使用已备案的网约车平台或租车公司提供的车辆,避免因使用私家车而触犯法律红线。
危险驾驶罪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犯罪类型,历来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本案中田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取保候审期间,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只有每个人都提高法律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才能真正减少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交通秩序稳定。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警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拒绝酒驾,安全出行"。也希望司法机关能够继续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全社会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