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190|危险驾驶罪|取保候审条件与程序解析
当张三因醉酒驾驶被警方查获时,家人时间询问的就是:“醉驾190可以取保候审吗?”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醉驾案件确实存在取保候审的可能性,但这取决于具体案情。从法律角度详细解析醉驾行为的定性、取保候审的条件与程序,以及如何最争取取保候审机会。
“醉驾190”是什么?法律是如何定义的?
“醉驾190”,是指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检测结果为190mg/10ml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百三十三条之一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属于危险驾驶罪。司法实践中,“醉驾”的认定标准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80mg/10ml。而“190”这个数值意味着酒精含量远高于法定阈值,属于严重醉驾行为。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016)的规定:
醉驾190|危险驾驶罪|取保候审条件与程序解析 图1
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介于80mg/10ml以上时,认定为醉酒驾驶。
如果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190mg/10ml,则表明驾驶人员处于深度醉酒状态。
醉驾后能否取保候审?条件是什么?
在司法实践中,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取保候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取保候审:
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犯罪嫌疑人系预备犯、中止犯、从犯,犯罪情节较轻的;
犯罪嫌疑人在当地有固定住所,且社会危险性较低。
2. 取保候审的社会危险性评估
对于醉驾案件来说,除了上述法定条件之外,还需要重点考察犯罪嫌疑人是否存在以下情形:
是否积极配合调查;
是否认罪态度良好;
是否具有严重的交通肇事记录或不良驾驶习惯;
饮酒的场合和情节是否特别恶劣。
3. 实践中如何判断?
在醉驾案件中,即使血液酒精含量高达190mg/10ml,仍然存在取保候审的可能性。关键点在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备以下条件:
醉驾190|危险驾驶罪|取保候审条件与程序解析 图2
无前科劣迹;
能够如实供述案情,积极配合调查;
在当地有稳定的居所和工作。
如何申请取保候审?程序是什么?
1. 提出申请的时间
根据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后即可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犯罪嫌疑人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向机关提出申请;
辩护律师也可以代为申请。
2. 审批流程
取保候审的审批分为两个阶段:
1. 审查阶段:机关收到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在7日内作出决定。
2. 批准阶段:如果符合条件,需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提供担保人,才能办理取保候审手续。
3. 注意事项
提交完整的材料非常重要。这些材料包括:
犯罪嫌疑人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居住证明(如房产证、租房合同);
责任单位或基层组织出具的担保书;
如果有病历,则需提供相关医疗证明。
“醉驾190”能否取保候审?判例分析
1. 判例一:因特殊原因获得取保机会
一名司机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结果高达20mg/10ml,但由于其母亲重病在床需要照料,且本人无犯罪前科,在辩护人的据理力争下成功申请到了取保候审。
2. 判例二:情节恶劣被拒绝
另一名醉驾司机血液酒精含量为180mg/10ml,但其曾因酒驾受过两次处罚,并且在事故发生时严重超速行驶导致多人受伤,最终被检察院以“社会危险性较大”为由拒绝取保候审。
这些案例表明,“能否取保”取决于综合因素,而不是单纯看酒精含量高低。
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最大限度争取取保机会?
1. 及时聘请专业辩护律师
专业的刑事辩护律师可以从法律角度重新审视检测程序是否合法,
呼气测试结果和血液检测结果是否吻合;
检测设备是否定期校准;
采血过程是否规范。
2. 积积极配合调查
如实供述案情是取保候审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犯罪嫌疑人企图逃避责任或者态度恶劣,都会增加被批准的可能性。
3. 收集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除了提供基本材料外,如果有以下情况也应一并提交:
次饮酒的场合和原因(是否被人灌酒?);
是否存在身体疾病证明;
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以证明其社会价值)。
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1. 放弃“花钱捞人” mentality
实践中,“关系户”在司法领域的作用受到严格限制。如果轻信“有关系就能取保”的说法,不仅会浪费钱财,还可能延误案件处理的最佳时机。
2. 选择正规渠道申诉
如对机关的决定不服,可以向上级机关提出复议申请:
在收到不予批准的通知后5日内向同级检察院申诉;
检察院应在1个月内作出决定,并将结果通知申请人。
何时取保候机会更大?
1. 刑事拘留阶段
这个时期提交取保申请的效果最好,因为在这一阶段机关的审查标准相对灵活。
2. 看守所里的表现
在羁押期间保持良好的行为记录,主动配合调查,都有助于提升取保的可能性。
“醉驾190能否取保?”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虽然案件本身情节严重,但只要积极应对并依法争取,仍然存在获得取保候审的可能。建议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