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逃跑|法律后果及处则
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依法允许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暂时离开羁押场所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情形:
1.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2.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3. 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取保候审逃跑|法律后果及处则 图1
4.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终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取保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不得毁灭或伪造证据、不得干扰证人作证等。如果违反规定情节严重,司法机关可以没收保证金或者对保证人罚款,甚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取保候审逃跑的法律后果
1. 刑事责任
取保候审逃跑|法律后果及处则 图2
如果被取保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这种行为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脱逃罪。脱逃罪的刑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是在押解途中、执行逮捕或押送到场所的过程中逃脱,则从重处罚。
2. 影响定罪量刑
被取保人逃跑后,其行为不仅会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还可能导致司法机关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在量刑时予以从严处理。在上述吴某、故意伤害案中,虽然吴某最终选择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但由于其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法院并未将其行为认定为自首,而是从重处罚。
3. 民事责任
如果被取保人因逃跑导致他人受损或案件拖延,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若因其逃跑导致被害人经济损失扩大,则需依法赔偿相关损失。
跑逃后的法律处理
1. 自动投案的认定
在实践中,许多逃跑后的嫌疑人最终会选择自动投案。根据《关于适用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若行为人在逃跑后主动归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可以视为自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则该行为本身已经构成对法律规定的严重违反,即使自动投案,法院仍可能从重量刑。
2. 司法机关的追捕
如果被取保人逃跑,司法机关会依法对其进行通缉,并通过技术手段(如监控、悬赏等方式)进行抓捕。在此过程中,若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或对抗执法,则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如何防范取保候审期间的逃跑行为?
1. 加强法制宣传
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对被取保人的法治教育,明确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从而增强其守法意识。
2. 完善监督机制
公安机关可以通过设立电子监控设备、定期电话或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被取保人进行动态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
3. 严格审查取保条件
在批准取保候审前,司法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审查案件情况,避免对具有逃跑风险的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从而从源头上降低逃跑行为的发生概率。
取保候审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也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自我证明的机会。被取保人在享有权利的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一旦违反规定甚至逃跑,不仅会面临更为严厉的刑事责任,还可能对自身及其家属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与监督,确保法律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