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退查|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操作
案件退查?
案件退查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不符合其他提起公诉条件时,将案件退回机关补充侦查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件退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但有部分情节尚未查清或者需要进一步核实的;二是认为主要证据不足,无法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
在司法实践中,案件退查通常发生在检察机关对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后。如果发现案件存在上述问题,检察机关会向机关发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这一程序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确保案件质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机关更多的机会收集证据、完善案卷材料。
案件退查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案件退查|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操作 图1
在案件被退回补充侦查期间,犯罪嫌疑人是否能够申请取保候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也规定:“在侦查期间,对于涉嫌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或者其他重大复杂的案件,依法应当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结合上述法律规定在案件退查阶段,理论上来讲,犯罪嫌疑人仍然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但是否能够顺利获得批准,则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虽然《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禁止在补充侦查期间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做法并不常见。
如何办理案件退查阶段的取保候审?
1. 申请条件:犯罪嫌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必须具备提出申请的权利能力。申请取保候审的主体可以是上述人员,也可以是辩护人。
2. 收集材料:为了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在申请前应充分准备相关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包括但不仅限于:
- 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 保证人身份证及居住证明;
- 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相关证据,医疗诊断证明、工作单位开具的在职证明等。
3. 申请流程:
- 向负责补充侦查的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取保候审申请书》。
- 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不同意的,应说明理由。
4. 审查与批准:机关在审查过程中,会对是否变更强制措施进行综合考量。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机关有权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
需要注意的是,在补充侦查期间申请取保候审可能会面临一些司法困境:
- 补充侦查阶段通常时间较短,留给准备材料的时间有限。
- 司法机关可能对于是否批准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案件可能涉及较大社会危害性的背景下。
案件退查|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与实务操作 图2
案例分析:一起关于案件退查与取保候审的实务案例
最近,在发生的一起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李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机关刑事拘留。在侦查阶段,李及其辩护律师认为其行为并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遂提出申诉。
经过检察机关审查,发现部分关键证据尚不充分,决定将案件退回机关补充侦查。在此期间,李辩护人在综合评估案件情况后,向机关提出了取保候审申请,并提供了多项有利于申请的证明材料,包括李患有需要定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家庭成员众多且其在经营的小企业面临倒闭风险等。
机关经过审查,认为可以对李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李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后,成功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
案件退查与取保候审虽然看似关联不大,但两者都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建议犯罪嫌疑人或其辩护人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服务,充分准备材料,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值得期待的是,在《刑事诉讼法》不断完善的今天,司法机关对于案件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人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为案件退查阶段办理取保候审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