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取保候审法律规定及操作流程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由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等因素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由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在收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申请后作出。取保候审的决定应当自作出之日起立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可以达到十二个月。对于重大、复杂案件,可以至十八个月。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执行 sentence,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交付监狱执行。”
操作流程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向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申请应当包括以下
(1)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2)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等信息;
(3)取保候审的原因、期限、方式等信息;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庭情况等信息;
(5)取保候审对案件侦破和犯罪预防的影响等信息。
2. 机关审查取保候审申请
机关收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对申请进行审查。机关审查取保候审申请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和情节;
(2)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害性;
(3)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因素;
(4)取保候审对案件侦破和犯罪预防的影响;
(5)取保候审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影响。
3. 机关作出取保候审决定
机关审查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当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等因素,作出取保候审或者不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作出取保候审决定时,应当自作出之日起立即执行。对于不取保候审的,机关应当说明理由。
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取保候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接受机关作出的取保候审决定。对于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机关应当告知其取保候审期限、注意事项等内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取保候审期限、注意事项等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5.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
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机关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并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付监狱执行。对于取保候审期间逃跑或者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有关单位。
6. 取保候审决定书的制作和送达
机关作出取保候审或者不取保候审的决定后,应当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并送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取保候审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
(1)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2)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等信息;
(3)取保候审或者不取保候审的原因、期限、方式等信息;
(4)取保候审或者不取保候审对案件侦破和犯罪预防的影响等信息;
(5)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解除取保候审,并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付监狱执行。对于取保候审期间逃跑或者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有关单位。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法律规定及操作流程 图1
刑事案件取保候审法律规定及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机关审查取保候审申请、机关作出取保候审决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接受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和取保候审决定书的制作和送达等环节。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