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也要报到:揭秘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一定保证金或担保人的担保下,暂时取得自由等待审判的一种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中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也要报到吗?这取决于具体的规定和具体情况。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第2款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接受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监督,并定期向指定机关报告个人情况。”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监督”是指在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定期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汇报自己的情况,包括居住地、工作情况、社交活动等,而不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到某个地方报到。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9条的规定,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在作出决定后24小时内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并通知其到指定机关报到的时间。被取保候审人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到指定机关报到。
取保候审也要报到。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在取保候审期间定期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报告个人情况,并在指定时间内到指定机关报到。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旨在保障社会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刑事诉讼中,取保候审是一种重要的强制措施,旨在确保案件侦办、起诉及审判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对于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有犯罪可能的被告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明确指出取保候审应当遵循严格审查、严密程序的原则。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究竟有哪些?从取保候审的概念、类型、申请、审查及执行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取保候审的概念与类型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被告人,在提交担保金或者担保人后,暂时取得自由等待审判的措施。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的非手术性强制措施,旨在确保案件能够顺利侦办、起诉及审判。
(二)取保候审的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取保候审分为三种类型:
1. 普通取保候审。适用于一般犯罪案件,主要是指可能危害社会治安秩序,但社会危害性较小,且没有情节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案件。
2. 指定取保候审。适用于重大、敏感案件,主要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重大影响、涉及国家利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
3. 特殊取保候审。适用于涉及特殊人群的案件,如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案件,以及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要案件。
取保候审的申请与审查
(一)取保候审的申请
1. 申请主体。取保候审的申请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委托的律师、家人等提出。
2. 申请材料。申请人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1)身份证明;(2)犯罪嫌疑人的照片;(3)犯罪嫌疑人的个人简历;(4)担保人的身份证明;(5)担保人担保能力的证明材料;(6)其他有助于证明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的材料。
(二)取保候审的审查
1. 审查主体。公安机关负责对取保候审申请进行审查。
2. 审查内容。公安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主要包括:申请人是否具有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是否具有担保能力、是否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等。
3. 审查期限。公安机关自收到取保候审申请之日起3日内完成审查,并作出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批准取保候审;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拒绝取保候审,并告知申请人及其律师 reasons。
取保候审的执行与解除
(一)取保候审的执行
1. 执行主体。取保候审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
2. 执行方式。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取保候审的执行:(1)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担保人送交有关部门看管;(2)对担保人进行监管;(3)对取保候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取保候审的解除
1. 解除条件。取保候审的解除条件包括:(1)案件已经起诉;(2)案件已经审判;(3)取保候审期限已满;(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经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5)其他可以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
2. 解除程序。对于符合条件的,公安机关应当向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提出解除取保候审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决定,并解除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措施,对于保障案件顺利侦办、起诉及审判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