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二审能否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问题?
二审程序中,能否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在审判过程中,可以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规定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对此进行探讨,并分析在刑事诉讼中,为何讯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改进刑事诉讼中的讯问制度。
不讯问的合理性
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规定,源于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罪推定原则。该原则主张,在刑事诉讼中,应当推定被告人无罪,直到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有罪。在这一原则下,为了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在审判过程中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审判,有时可以不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
不讯问也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的规定,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如果讯问可能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造成严重损害,可以不进行讯问。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刑事诉讼法二审能否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问题? 图1
讯问的重要性
尽管不讯问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合理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讯问是刑事诉讼中获取证据、了解案情的重要手段。以下是讯问在刑事诉讼中的几个重要作用:
1. 收集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获取案件证据的重要途径。通过讯问,可以了解案件的事实真相,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犯罪方法、犯罪后果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线索。
2. 确定犯罪事实: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助于确定犯罪的具体事实和情节。通过讯问,可以查清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等要素,为法庭审判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3. 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以对其供述的真实性进行审查。通过比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与其他证据的印证,可以判断其供述的真实性,从而为法庭审判提供可靠依据。
4. 保障被告人权益: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助于了解案件具体情况,为法庭审判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在讯问过程中,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ads( Alerts, Advises, Suggestions)和建议,帮助其认识错误,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改进讯问制度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讯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提高讯问效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讯问制度:
1. 完善讯问程序:完善讯问程序,确保讯问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在讯问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尊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使用非法手段强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或者迫其认罪。
2. 提高讯问质量:提高讯问质量,确保讯问能够达到收集证据、了解案情的要求。在讯问过程中,应当针对案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避免闲聊或者重复已经掌握的信息。
3. 注重讯问效果:注重讯问效果,确保讯问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讯问过程中,应当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引导其自愿供述,提高讯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加强讯问监督:加强讯问监督,确保讯问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在讯问过程中,应当场监督,确保讯问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非法讯问行为的发生。
在刑事诉讼中,不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为了提高讯问效果,应当从完善讯问程序、提高讯问质量、注重讯问效果和加强讯问监督等方面改进讯问制度。通过改进讯问制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讯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提高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