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要深入了解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才能准确、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
取保候审的概念和法律规定
取保候审是指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取一定的担保措施,确保其不会逃避法律追究,进行一定的观察和调查,以确定其是否有犯罪嫌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5条的规定,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
取保候审的条件和程序
1. 取保候审的条件
取保候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警方采取措施,有逃避、自杀、自伤、串供等可能,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不太大,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充分的担保人,或者有其他保证人;(4)取保候审不会影响案件调查和审判。
2. 取保候审的程序
部门依法行使职权,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 图1
机关在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时,需要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说明,听取其意见,并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取保候审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被取保候审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址等基本信息;(2)被取保候审人的犯罪嫌疑和犯罪行为;(3)取保候审的原因和期限;(4)取保候审人需要遵守的规定和义务;(5)取保候审人的担保措施和保证人。被取保候审人应当认真阅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在决定书中签名、盖章。,取保候审人还需要按照机关的要求,提供担保或者提出其他保证措施。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