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怎么办|法律规定与处理流程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这一情况通常发生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被机关、检察机关或其他司法机关立案调查后,仍不思悔改,继续实施新的违法犯罪行为。这种情形不仅表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较大,也给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带来了更大的危害。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该问题的法律规定、处则及实际影响。
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
"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是指在司法机关已经对人立案侦查或正在调查其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该嫌疑人再次实施新的犯罪行为。这种情况既包括同一案件中的后续犯罪,也可能是独立的其他犯罪事实。
根据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1. 立案阶段是指机关、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正式受理案件并开始调查的过程
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怎么办|法律规定与处理流程 图1
2. 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若实施新的犯罪行为,将面临从重处罚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概念与"在逃期间又犯罪"有所不同。后者特指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逃避法律追究的过程中实施新的犯罪,而前者则发生在立案后至案件处理完毕的全过程。
法律规定的处则
1. 实体法上的处理
《刑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应当并罚。"
对于在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的行为,司法机关将采取"先并后减"或"先减后并"的原则进行处罚:
"先并后减":如果新罪被发现时尚未对原罪作出判决,应先将两罪合并审理
"先减后并":如果原罪已判但在上诉期间又犯新罪的特殊情况下适用
2. 程序法上的处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司法机关可以采取"数案并查"的方式,将前后两个犯罪行为统一侦查
对于已经立案的案件,需要补充新的证据材料
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怎么办|法律规定与处理流程 图2
在审判程序中可一并审理
司法实践中具体影响
1. 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加重
连续犯罪表明犯罪嫌疑人:
缺乏悔改诚意
对法律的威慑力不以为意
这在量刑时会成为加重处罚的情节
2. 刑事责任范围扩大
新的犯罪行为将被计入总赃款、总损失中,并可能改变案件定性。
3. 可能影响从宽处罚机会
通常情况下:
立案后又犯罪的嫌疑人丧失取保候审等权利
在量刑时不得适用缓刑或减刑
常见罪名分析
1. 诈骗犯罪
案例:犯罪嫌疑人在被调查期间,继续实施网络诈骗行为,最终构成累犯
法律后果:数额巨大时可能面临无期徒刑
2. 毒品犯罪
案例:涉嫌贩卖毒品的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贩毒行为
法律后果:将被认定为"以贩养吸",从重处罚
3. 侵财犯罪
案例:经济犯罪嫌疑人在调查期间转移财产、隐匿证据并继续作案
法律后果:将被指控为拒执罪或妨害作证罪
应对策略与建议
1. 犯罪嫌疑人:
应当立即停止一切违法犯罪活动
主动投案自首
积极配合调查,争取从宽处理
2. 司法机关:
加强对在押人员的管理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完善监督制度,防止串供、毁证等情况发生
3. 监护人或近亲属:
配合司法机关做好劝导工作
提醒嫌疑人及时聘请专业律师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A因涉嫌贪污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后,利用其在单位的职务便利,继续收受好处费50万元。最终法院判决A犯有贪污罪和受贿罪,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案例二:B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相关规定,再次实施盗窃行为。法院认为B在取保候审期间又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法律风险提示
1. 犯罪嫌疑人必须严格遵守取保候审规定
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
不得干扰证人作证
不得出境
违反上述规定的将被逮捕收押
2. 在押人员应当服从管理
积极配合调查工作
严禁串供
不得使用自残等极端方式逃避法律追究
3. 犯罪嫌疑人不得实施任何新的违法犯罪行为
包括:
逃匿、毁灭证据
伪造犯罪记录
干扰司法程序
与建议
"立案侦查期间又犯罪"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情形,表明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强,社会危险性大。司法机关对此必须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对于相关当事人及其家属,应当:
1. 深刻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
2. 主动配合司法调查
3. 积极退赃挽损
4. 及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都直接影响到案件结果。因此,建议当事人及其家属在时间聘请专业刑辩律师,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