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冒罪怎么立案侦查:关键步骤与法律程序》

作者:蘸点软妹酱 |

概念与定义

仿冒罪,又称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商标罪,是指在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或者近似的标识,误导消费者,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13条的规定,仿冒罪是指违反商标法的规定,在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或者近似的标识,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立案标准与侦查

1. 立案标准

(1)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立为仿冒罪:

(2) 销售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

(3) 销售金额不满50万元,但与被仿冒商标的注册成本、市场价格等有关因素相当,能够造成消费者对商品的错误认识,足以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的;

(4) 仿冒商品数量较多,或者 single unit price 高于市场价格的;

(5) 仿冒商品的种类较多,或者 single unit price 高于市场价格的;

(6)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

2. 侦查

(1) 侦查机关在接到举报或者发现线索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现场、收集证据。

(2) 侦查机关应当通过审查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包括仿冒商品的范围、数量、价值、销售渠道、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住址等。

(3) 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应与商标注册人、消费者、等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取得联系,获取有关情况和证据。

(4) 对于涉及跨地区、跨国家的案件,侦查机关可以与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开展侦查工作。

charges与处罚

1. charges

根据我国《刑法》第213条的规定,犯仿冒罪,具有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具体情节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以下因素综合考虑:

(1) 仿冒商品的数量、种类、价值等;

(2) 仿冒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

(3) 被仿冒商标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4) 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程度;

(5) 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等。

2. 处罚

根据《刑法》第213条的规定,犯仿冒罪,处的最高刑是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具有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判决时,侦查机关应当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结合《刑法》第213条的规定,作出相应的判决。

《仿冒罪怎么立案侦查:关键步骤与法律程序》图1

《仿冒罪怎么立案侦查:关键步骤与法律程序》图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仿冒行为日益猖獗,给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刑法规定,仿冒罪是指故意制造或者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侵犯商标专用权的犯罪。对于仿冒罪的打击,不仅需要侵犯商标权人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更关键的是通过执法部门的立案侦查,追查仿冒者的犯罪行为,从而达到震慑犯罪、保护权利人权益的目的。如何进行仿冒罪的立案侦查,是当前法律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仿冒罪的认定与证据

1. 认定标准

要确定是否构成仿冒罪,需要明确仿冒的定义。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仿冒罪是指“故意制造或者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侵犯商标专用权的犯罪”。判断是否构成仿冒罪,需要比对被控侵权商品与注册商标的技术特征、设计风格、包装等是否相同,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和故意。

2. 证据要求

在仿冒罪的立案侦查中,证据的收集和审查至关重要。主要证据包括:

(1)被控侵权商品和注册商标的产品样本;

(2)生产、销售、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相关文件和线索;

(3)被控侵权方和注册商标方的身份证明、销售记录等商业文件;

(4)价格比较、销售渠道、销售量等方面的证据;

(5)其他有助于证明被控侵权行为的相关证据。

仿冒罪的立案侦查关键步骤

1. 接警与初查

接警后,执法部门应立即展开初查,了解案情,收集相关证据,固定现场,固定相关物品,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

2. 现场勘查

执法部门应在现场勘查中,详细记录被控侵权商品与注册商标产品样本的外观、包装、标识、生产地、销售地、运输环节等方面的信息,固定相关物证、书证等证据。

3. 调查取证

执法部门应通过调查取证,了解被控侵权方和注册商标方的商业行为、销售渠道、价格、销售量等情况,分析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和故意。

4. 刑事立案

在完成以上关键步骤后,执法部门应根据《刑法》的规定,结合案情、证据,对被控侵权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审查,并作出刑事立案决定。

仿冒罪是侵犯商标权人权益的一种犯罪行为,对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威胁。进行仿冒罪的立案侦查,关键在于明确仿冒的定义和证据要求,掌握立案侦查的关键步骤,从而达到有效打击犯罪、保护权利人权益的目的。希望本文能为法律领域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