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是如何判决的?
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破坏金融罪
破坏金融罪是指故意毁坏、损坏金融设施或者干扰金融管理的行为。具体包括:
(1) 故意毁坏金融机构或者金融设施,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 投放虚假货币或者使用假货币,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3) 非法持有、私藏、买卖、运输、制造枪支、弹药、的;
(4)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
(5)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国家财物的;
(6) 其他破坏金融罪。
2. 侵犯知识产权罪
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具体包括:
(1) 侵犯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
(2) 制作、复制、出版、贩卖、发行、传播他人作品、发明、实用新型的;
(3) 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他人商业秘密的;
(4) 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商业秘密的;
(5) 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罪。
3. 涉税犯罪
涉税犯罪是指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具体包括:
(1) 偷税、逃税、抗税的;
(2) 非法抵扣税款、骗取税款的;
(3) 非法删减、晚报、自行决定svd的;
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是如何判决的? 图1
(4) 利用虚开发票、抵扣票、抵扣进项等方法,进行偷税、逃税的;
(5) 利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漏洞,进行逃税的;
(6) 其他涉税犯罪。
经济犯罪的司法解释
针对经济犯罪,颁布了《关于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刑法有关经济犯罪的规定作出进一步明确和补充。
《解释》,对破坏金融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涉税犯罪等具体犯罪行为的规定作出了详细解释。其中,对破坏金融罪中的“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进行了明确解释,即“数额较大”是指“数额在五千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而“其他严重情节”则包括“给金融机构或者金融设施造成严重损失的;造成金融机构或者金融设施使用的其他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造成金融机构或者金融设施遭受破坏,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等情节。
《解释》,对侵犯知识产权罪中的“商业秘密”进行了明确解释,即“商业秘密是指具有商业价值的,为他人所掌握,未经他人同意而予以泄露或者非法使用,能够对他人经营活动造成重大损失,泄露或者非法使用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技术资料、经营信息等”。
《解释》,对涉税犯罪中的“偷税、逃税、抗税”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解释,即“偷税”是指“在纳税人应当纳税的期限内,采取不报税、少报税、抵扣税、虚假申报等手段,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降低甚至不缴纳税款的行为;逃税”则是指“在纳税人应当纳税的期限内,不缴纳税款,或者逃避纳税,达到应纳税额的50%以上,或者有其他逃避纳税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的行为;抗税”则是指“纳税人采取虚假申报、抵扣虚假进项、抵扣虚假出口、逃避纳税等手段,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达到应纳税额的50%以上,或者有其他逃避纳税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的行为”。
经济犯罪的判决
在实际审理经济犯罪案件时,法院在审理经济犯罪案件时,应当根据《解释》对相关犯罪行为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犯罪的规模、犯罪的主体以及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对于破坏金融罪案件,法院在审理时应当根据《解释》中有关“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作出判决。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罪案件,法院在审理时应当根据《解释》中有关“商业秘密”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作出判决。对于涉税犯罪案件,法院在审理时应当根据《解释》中有关“偷税、逃税、抗税”等行为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作出判决。
通过对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定以及颁布的《解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对经济犯罪的规定比较全面,《解释》也比较明确和具体,为司法审判经济犯罪案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实际审理经济犯罪案件时,法院也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解释》的规定,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规模、主体以及后果等因素,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