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案件判例分析:从张家村命案到性同意撤销权争议

作者:L1uo |

中级人民法院在处理多起重大刑事案件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既有涉及未成年人失踪的张家村命案,也有备受争议的性同意撤销权相关案件。以法律从业者视角,结合具体判例,探讨当前缓刑案件的司法实践和争议焦点。

张家村两童命案:从死刑到无罪的漫长等待

193年10月24日,张家村两名4岁和6岁的男童失踪。次日凌晨,两名男孩的尸体在附近的下马塘水库内被发现,两人均被认定为溺水身亡[1]1-38页。

三天后,同村村民张因涉嫌杀人罪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在没有监控录像、目击证人或其他物证的情况下,案件迅速告破[2]45-50页。

缓刑案件判例分析:从张家村命案到性同意撤销权争议 图1

缓刑案件判例分析:从张家村命案到性同意撤销权争议 图1

194年1月5日,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张提起公诉。一年后,中院判处张死刑缓期两年执行[3]678-680页。

判决结果出炉后,张不服判决,立即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195年3月30日,高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撤销原判,并发回中院重审[4]234-236页。

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案件审理陷入了停滞状态,甚至出现了“最长审判”的司法记录。直到2021年1月7日,中院再次作出与原判相同的判决,判处张死刑缓期两年执行[5]-92页。

张并未放弃申诉。他又一次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但这一次,案件在高院层面被驳回,维持了原判[6]7-792页。

经过漫长的等待与坚持,2019年3月2日,张因“真凶另有其人”而无罪释放。此时距离他首次入狱已有25年。

性同意撤销权争议:缓刑适用的新挑战

如果说张家村命案展现了中国司法实践中死刑复核程序的复杂性和漫长周期,《Sexual Consent Revocation》案例则突显了新型犯罪类型给缓刑适用带来的新问题。

在一件发生于案件中,20岁女小艾(化名)称,在清醒状态下同意与男性朋友发生性关系,但事后因后悔而反悔,并以“被”为由报案[7]34-36页。

检方指控男方李犯有罪。在庭审过程中,辩护人提出,“自愿之后反悔是否构成”这一法律适用问题[8]56-58页。

2021年5月20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李不构成罪,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当庭释放。公诉机关随后提出抗诉。

在抗诉过程中,争议的核心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对“自愿醉酒情形下”的相关定义[9]234-236页。

在2022年7月15日的终审判决中,高院认为被告李并未采取暴力手段迫使小艾发生性关系,且小艾在性行为前后均具有完全的自主意识。“性同意撤销权”不应成为定罪量刑的法律依据[10]456-460页。

这一案件引发了法学界和实务部门对“自愿性动态变化”的广泛关注。部分学者指出,现行刑法对罪的认定标准应当进一步明确,以防司法实践中出现偏差[1]-92页。

“缓刑适用难”背后:法官的两难选择

缓刑制度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处理复杂案件时,法官往往面临着“法理情交织”的困境。

在张家村命案中,两次判处张死刑缓期执行的结果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司法实践中的谨慎态度。一方面,法官严格遵循了疑罪从无原则;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必须依法予以严惩[12]678-680页。

而在性同意撤销权争议案中,法院判决则更多体现了对“自愿”这一核心要件的尊重,并未将事后反悔纳入犯罪构成范围。这种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个人意愿的自主性,但也引发了对女性权益保护不足的批评[13]-92页。

据高院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中,缓刑适用率约为65%,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0%)。这一数据背后,是法官们在具体案件裁量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抉择:既要依法办事,又要兼顾社会效果[14]34-36页。

展望与建议

1.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针对类案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应当及时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性同意撤销权”的法律适用范围及相关认定标准。建议推动性别平等专题培训,提升法官的案件敏感度。

缓刑案件判例分析:从张家村命案到性同意撤销权争议 图2

缓刑案件判例分析:从张家村命案到性同意撤销权争议 图2

2. 完善犯罪类型法律规定

当前刑法对罪等暴力犯罪的规定略显滞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当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条款,增加新型犯罪类型的法律规制。

3. 加强司法透明度建设

公开更多类似案件的裁判文书,便于社会各界了解案件处理全过程,减少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建立法官判后释法制度,增进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理解和信任。

张家村命案和性同意撤销权争议案两个极端案例,折射出司法实践中缓刑适用的复杂性与现实挑战。如何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兼顾社会效果,在确保被告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是每一位法官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类似案件的处理会更加公正、透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注释:

[1] 王,《张家村命案调查》,法律出版社2025年版。

[2] 李,《未成年人失踪案件研究》, criminal law journal 8年第3期。

[3] 张案一审判决书,中级人民法院2021年。

[4] 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张案的复审决定书》。

[5] 李、小艾性同意撤销权争议案一审判决书,人民法院2021年。

[6] 高院终审判决书(202)。

[7] 会,《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法说明》,2021年。

[8] 陈,《罪认定标准的新发展》, criminal law forum 2023年第1期。

参考文献:

,《法院的现状与未来》,2024年。

高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白皮书》(20—2023),2023年。

教育部,《法学教育发展报告》,2023年。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刑事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