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能否获得缓刑?法律解读及实务分析
累犯?为什么人们关心累犯是否能获得缓刑?
在司法实践中,累犯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概念。它是对那些曾经受过刑事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后,又在法定期限内再次犯下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行为的一种法律定性。这一概念强调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体现了我国刑法对于屡教不改、怙恶不悛行为的严厉态度。
人们普遍关心累犯是否能获得缓刑的问题,源于对司法公正和人性关怀的双重期待。一方面,社会公众期望通过对犯罪人的教育挽救来促进其改造;法律界也在探讨如何在打击犯罪的最大限度地利用非监禁化措施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刑法理论的深化,也关系到刑事政策的实际操作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累犯的定义与分类
(一)累犯的基本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形。这一规定明确了构成累犯的核心要件:前罪和后罪均需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时间间隔限定在五年之内。
累犯|能否获得缓刑?法律解读及实务分析 图1
(二)累犯的分类与特殊类型
1.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情形。这是最典型的累犯形态。
2. 特殊累犯:根据刑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同类型犯罪的,都构成特殊累犯。
3. 相对累犯:在司法实践中,对某些特定犯罪(如未成年人犯罪)并不适用一般累犯的规定,体现了刑事政策上的人文关怀和罪责相适应的原则。
能否获得缓刑:累犯与缓刑制度的法律冲突
(一)缓刑制度的设立目的与条件
缓刑是刑法中的一项附条件不执行刑罚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犯罪人不予关押的方式,考察其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以判断其再犯的可能性。缓刑适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犯罪分子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2. 不是累犯和涉及重大暴力 crime的犯罪分子;
3. 犯罪人能够认罪悔罪,并且具备监管和帮教条件。
(二)累犯与缓刑适用之间的法律冲突
1. 法律明文禁止:根据《刑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累犯不适用缓刑。这一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于累犯再犯可能性的高度警惕,以及对其予以更严厉惩处的意图。
2. 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累犯的主观恶性较深,社会危险性更大,若适用缓刑可能增加对社会的危害性;
缓刑制度本身具有的考察功能,对累犯而言难以达到改造效果。
(三)司法实践中如何看待?——案例分析
以2019年发布的一个指导性案例为例:
案情概要:张某因盗窃罪于201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2018年刚出狱一年便再次因盗窃罪被抓,能否适用缓刑?
司法判决结果:法院依法认定张某构成累犯,且其后罪属于“扒窃”行为,不属于法律禁止累犯适用缓刑的排除情形,但因其属于累犯身份,故不予适用缓刑。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和立法精神进行操作;
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犯罪人如果再次犯罪,特别是同样性质的犯罪,更容易构成累犯并被加重处罚。
不能获得缓刑的后果:对累犯及社会的影响
(一)个人层面
1. 刑罚严厉性增加:根据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2. 改造难度加大:较普通的犯罪人而言,累犯更难通过教育矫治实现自新。
(二)社会层面
1. 公共安全威胁增加:由于累犯主观恶性强、再犯可能性高,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风险;
2. 司法资源投入加大:对累犯需要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和改造措施,相应加重了司法负担。
法律实务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
(一)如何准确界定“五年之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1. 时间计算的起点:应当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开始计算;
2. 刑罚种类的理解:不仅包括实际判处的主刑,还包括附加刑的情况。
累犯|能否获得缓刑?法律解读及实务分析 图2
(二)对特殊累犯的规定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等特定犯罪类型,刑法规定“任何时候”再犯同类型 crime都构成累犯。这意味着对这几类累犯的管控需要采取更为严格和长期的措施。
通过分析可知:
1. 法律明确禁止:累犯不能获得缓刑的是明确无误的;
2. 理论逻辑吻合: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分析,对累犯适用缓刑既不符合预防再犯的实际需要,也不符合作为“教育”手段的缓刑制度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对累犯的法律规制,实现对犯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仍需社会各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共同探讨与实践。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