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法律解答
判过缓刑的定义及特点
判过缓刑,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犯罪分子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等因素,依法判决有犯罪情节,但情节较轻,对罪犯的刑罚种类为缓刑的刑事判决。在我国《刑法》中,缓刑是一种轻型的刑罚,主要是对罪犯进行一定程度的宽宥,以期待其在缓刑期间改过自新,不再危害社会。
判过缓刑具有以下特点:
1. 犯罪事实清楚,性质较轻。
2. 罪犯在判决前已经认罪态度较好,悔罪表现突出。
3. 罪犯被判处有期限的缓刑,期间需接受社区矫正,考验期届满后,如无再犯,可依法减刑或假释。
累犯的定义及分类
累犯,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多次违法犯罪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累犯分为两种:
1. 一般累犯:在一定期间内,犯有二个以上犯罪的人。对于一般累犯,从重处罚。
2. 特别累犯:在一定期间内,犯有四个以上犯罪的人。对于特别累犯,从重处罚,并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判过缓刑是否属于累犯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判过缓刑并不视为累犯。虽然判过缓刑的罪犯在缓刑期间可能再次犯罪,但只要在缓刑期间没有再次犯罪,缓刑考验期届满后,根据悔罪表现和改造情况,可以依法减刑或假释。在判决时,法院会对罪犯的悔罪表现和改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是否可以适用缓刑。
判过缓刑与一般累犯的法律后果比较
1. 刑期方面:判过缓刑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但不超过两年;而一般累犯的刑期没有限制。
2. 剥夺政治权利方面:一般累犯依法剥夺政治权利,判过缓刑的罪犯在缓刑期间不剥夺政治权利。
3. 缓刑考验期:判过缓刑的罪犯需在缓刑期间接受社区矫正,考验期为一年以上,但不超过两年;而一般累犯的考验期没有限制。
4. 减刑或假释:在缓刑考验期间,罪犯如表现良好,可以依法申请减刑或假释;而对于一般累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依法申请减刑,但不得假释。
判过缓刑并不属于累犯。虽然判过缓刑的罪犯在缓刑期间可能再次犯罪,但只要在缓刑期间没有再次犯罪,缓刑考验期届满后,可以依法减刑或假释。在法律适用上,判过缓刑与一般累犯有明显的区别。
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法律解答图1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的问题,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为了准确解答这一问题,结合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进行深入分析。
累犯的定义及特征
累犯,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因实施多次犯罪行为,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释放后,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均称为累犯。”累犯具有以下特征:(1)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2)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3)在释放后,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的认定
对于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应根据其是否满足累犯的特征进行判断。应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2)是否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3)在释放后,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1. 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
判断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应看其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累犯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的人。对于判过缓刑的人,如在缓刑期间再次实施犯罪行为,可以认定为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从而构成累犯。
2. 是否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
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法律解答 图2
判断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应看其是否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累犯是指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的人。对于判过缓刑的人,如在缓刑期间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可以认定为累犯。
3. 在释放后,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判断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还应看其在释放后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累犯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实施多次犯罪行为的人。对于判过缓刑的人,如在缓刑期间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可以认定为累犯。
判过缓刑的人是否属于累犯,应根据其在一定期间内是否实施多次犯罪行为、是否被判处两次以上刑罚,以及在释放后是否在一定期间内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或者多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进行判断。如满足累犯的特征,则应认定为累犯。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