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成立范围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成立要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并分别达到一定的犯罪程度,从而形成共同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成立要件包括:
1. 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即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追求犯罪结果的故意。
2. 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行为必须是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而且必须分别达到一定的犯罪程度。
3. 共同的犯罪后果。共同犯罪的结果必须是由共同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且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形成。
共同犯罪成立范围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图1
共同犯罪的具体形态及其成立要件
1. 二人共同犯罪。二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成立要件包括: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后果。
2. 三人共同犯罪。三人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成立要件包括: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后果。
3. 多人共同犯罪。多人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犯罪结果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成立要件包括: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后果。
共同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规定:“二人以上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并分别达到一定的犯罪程度,从而形成共同犯罪结果的,是共同犯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按照其犯罪者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地位,分别定罪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分工明确的,以各人的分工及其在犯罪中的地位确定罪责。”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条规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分工不明确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1. 共同犯罪的认定。在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犯罪,且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的规定,应认定为共同犯罪。
2. 共同犯罪的处理。对于共同犯罪,根据各犯罪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分别依法作出处罚。在共同犯罪中, primary犯应承担主要的刑事责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或者支持作用,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到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主犯,应依法从重处罚。
共同犯罪是刑法中一种重要的犯罪形态,对于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刑法》已有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成立的要件包括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后果。在共同犯罪中,各犯罪分子的行为均构成犯罪,且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应认定为共同犯罪。对于共同犯罪,应根据各犯罪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分别依法作出处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